西部“奇迹”
发布时间:2025-05-27
来源:四川日报


“大熊猫”现场助力阿坝县主播带货。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海洋 摄


5月26日,西博会绵阳馆展出的乐聚机器人吸引外国观众握手互动。 陈冬冬 摄(C视觉)


5月25日,观众在展区参观。彭雅灵 摄(C视觉)

此刻,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新疆于田县10万株玫瑰惊艳绽放。去年底,中国人用3046公里的“绿色围脖”对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完成“锁边”,工程合龙处的于田县栽种下兼顾生态、经济与浪漫的句点。

数十年、数十万人,奉献青春、战天斗地、守护家园,阻击“死亡之海”扩散。如果把这段伟大历程拍摄成一部电影,主题一定离不开“奇迹”二字。

不知不觉间,21世纪的进度条将走完四分之一。世界向东,中国向西,本世纪头25年正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25年,当时代浪潮奔涌过这片辽阔的土地,一颗颗带有“奇迹”基因的种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它们是四川锦屏山地下2400米追寻“宇宙幽灵”的暗物质实验室,是贵州崇山峻岭间将人类“视界”延伸到百亿光年之外的“中国天眼”,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超级工程川藏铁路,是在广西建设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连通江海的超级大运河……

书写“奇迹”,西部各省区市都不乏“神来之笔”。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成都开幕,它因西部大开发而生,此番盛会再启,打开了透视西部“奇迹”的窗口。

势头强劲在产业

西部大开发被称作“世纪工程”,是国家层面最早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25年大开发的成效体现在经济层面。

2024年,西部十二省区市实现GDP(地区生产总值)28.7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21.3%。横向看,这些数据并不亮眼,但纵向看就会发现“含金量”在不断提升。

时间线回到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实施。当时,西部十二省区市经济总量1.54万亿元(1999年数据),占全国比重16.6%,西部所有成员联手甚至不及“广东+江苏”组合。这与西部面积占全国七成多、人口占近三成的分量,形成鲜明反差。

一经比较,“含金量”扑面而来:25年间,西部经济总量增长17.66倍、翻了四番多,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提升了4.7个百分点。同期,全国经济总量增长了13.89倍。

数据表明,西部大开发让西部开启了增速持续高于全国水平的“追赶”态势。2007年西部增速超过东部,改变了长期以来东部经济增长领跑全国的局面。以2024年为例,在全国GDP增速最快的10个省份中,西部占了5个;如果拓展到前15,西部占到8个。

更重要的是,西部崛起改写全国区域格局。1999年,全国排名前10的经济大省中没有一个位于西部。2024年,西部“领头羊”四川稳居全国第五位;位次变化较大的还有:陕西从21位升至14位,重庆从22位升至17位,内蒙古从24位升至20位,贵州从27位升至22位。

人们不禁要问,何以西部?回答这个问题,要读懂弄通党中央经略西部的战略定力。从本世纪之初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到新时代制定《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始终把西部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部地区发展念兹在兹,调研考察足迹遍布十二省区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求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过去西部弱,弱在产业;如今势头强劲,还在产业。我国通过“竞赛”比拼方式,目前布局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有13个位于西部省份,这份“追赶跨越”的成绩来得殊为不易。

云南形成全球第一的锡、铟产业链,全国第一的铂族金属产业链;内蒙古稀土储量和冶炼分离产能世界第一;甘肃拥有全国最大、世界一流的镍钴铜新材料产业基地;重庆汽车总产量列全国第三位,尤其是问界M9稳居国内50万元级以上的豪华车型销量第一;四川高端柔性屏占据全球50%的市场,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核电装备产量占比全国第一;陕西建成全国唯一、亚洲最大的航空产业聚集区……

即便在农业领域,西部也是成就斐然。

1999年,全国产粮前10的大省,西部仅四川上榜;2024年十占其二,内蒙古跃升至第六位,提升9个位次。25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近40%,新疆增长192%,增幅位居全国第一;内蒙古增长187%,增幅位居全国第二。两者粮食产量在全国的占比分别提升1.7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成为不折不扣的“新粮仓”。

重塑发展底层逻辑

回望过去25年,西部发展呈现两个鲜明特征,一是用超级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二是用生态保护红线框定和厚植发展底色,重塑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最早为人熟知的超级工程是能源通道。2002年7月,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启动建设。它由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组成,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过黄河、长江、淮河,管道长度超2万公里。投入使用20年来,累计输出天然气近1万亿立方米,惠及近5亿人,让中国制造业的要素支撑变得极为可靠。

同样地,大江大河蕴藏的丰富水能在一个个世界级电站及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作用下,点亮万家灯火。仅在金沙江建成的4座均跻身世界二十大超级水电站之列的电站——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装机容量相当于2个三峡电站加1个葛洲坝电站的规模。

人们体悟最深刻的超级工程是交通通道。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220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6万多公里,高速公路覆盖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和地级行政中心。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5个省份中,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占据其四。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世界海拔最高公路特长隧道、世界最长高原冻土隧道、世界第一高墩大桥……西部不断刷新全球桥梁、隧道建设的纪录。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崇山峻岭间拔地而起3万多座桥梁,突破瓶颈架设起“高速平原”。

此外,还有众多“乾坤大挪移”式的水利枢纽工程和水运大通道。而攻克复杂乃至极端条件下的施工难题,中国不仅工程技术持续攀登全球之巅,相关装备制造业也在实战中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蝶变。比如,本世纪初,中国近95%的盾构机依赖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如今“中国造”品牌拿下全球七成市场份额。

宜宾三江口,滔滔江水由此东去始称“长江”,鸟翔鱼跃的生态景观让人流连忘返。多年前,这里是老工业企业“围江”“困江”的局面。

青海三江源,藏羚羊正朝着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进发,开启新一年的“全球最壮观的史诗级有蹄类动物大迁徙”。“高原精灵”种群数量已增至7万多只,保护级别从“濒危物种”调降为“近危物种”。

从三江口到三江源,这是西部生态保护的缩影。十多条大江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亚洲水塔”维系全球约20亿人口的用水需求;我国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位于西北,城市风沙大多来源于此。西部资源丰富但环境脆弱,肩负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在西部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超过3.2亿亩,长江干流、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甘肃“八步沙”林场,三代人立下“愚公”志,治沙造林32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45万亩,书写将荒漠变绿洲的传奇。

2022年,《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发布,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其中在青藏高原布局的候选区面积占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的7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旅游业角度看,截至今年3月,全国共有5A级旅游景区358家,其中位于西部省份的有123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大开发必须大开放

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首次设立双主宾国,分别为老挝、匈牙利。

中老铁路开通3年多来,老挝万象南站变成黄金“旱码头”,四川也成了进口榴莲等东南亚水果的全国集散中心,让“贵族水果”化身“亲民爆款”。位于重庆的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促成20多个国际技术合作项目签约。

数据显示,过去19届西博会累计吸引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会1210余次,6.8万家企业、58万人次参会参展,展览面积达246万平方米,签订投资合作项目1.3万余个。

这些只是西部故事的一角。

大开发必须大开放,必须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如果找一条物理纽带把西部所有省份的开放事业串联起来,那一定是西部陆海新通道。

这条纵贯西部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以西部各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云南等沿海沿边口岸延伸,通达世界,目的地已拓展至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63个港口。有了西部货源腹地的坚实支撑,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去年高达901.52万标箱,同比增长12.4%,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西部陆海新通道首要瞄准东南亚、南亚市场,而中欧班列“钢铁驼队”则畅通西部地区与欧洲的经贸往来。今年前4个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6042列,其中西部省份开行3319列、占比近55%。

更何况,西部民航运输机场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2024年,全国有26个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2000万人次,其中7个机场位于西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5490.6万人次,同比增长22.6%;加上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超过8700万人次,成都由此超过广州,跻身“中国航空第三城”。

人流、物流运输繁忙,是大开放的显著标志。用经济指标衡量,看进出口贸易。1999年,西部十二省区市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4.52%,2024年这一比重为9.24%,25年间提高4.72个百分点。四川外贸总额超过万亿元,由全国第十三位升至第八位。此外,广西和重庆均提升7个位次。这些都有力说明,曾经的“开放末梢”实实在在走到了“开放前沿”。

第二十届西博会期间,西部各方联合推出投资合作项目2200余个,投资金额超3.7万亿元;与国内外投资者共签约投资合作项目416个,投资金额达3543亿元。

去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对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美丽西部建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作出部署,要求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扎实落实各项部署任务,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习近平主席在致第二十届西博会的贺信中深刻指出,团结才能共赢,携手方可共进。

继往开来,站在新的起点团结奋斗,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大潮正起。(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等)(记者:张守帅)

编辑人员:赵华文

西部“奇迹”

发布时间:2025-05-27 来源:四川日报 字体大小: 分享至:


“大熊猫”现场助力阿坝县主播带货。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海洋 摄


5月26日,西博会绵阳馆展出的乐聚机器人吸引外国观众握手互动。 陈冬冬 摄(C视觉)


5月25日,观众在展区参观。彭雅灵 摄(C视觉)

此刻,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新疆于田县10万株玫瑰惊艳绽放。去年底,中国人用3046公里的“绿色围脖”对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完成“锁边”,工程合龙处的于田县栽种下兼顾生态、经济与浪漫的句点。

数十年、数十万人,奉献青春、战天斗地、守护家园,阻击“死亡之海”扩散。如果把这段伟大历程拍摄成一部电影,主题一定离不开“奇迹”二字。

不知不觉间,21世纪的进度条将走完四分之一。世界向东,中国向西,本世纪头25年正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25年,当时代浪潮奔涌过这片辽阔的土地,一颗颗带有“奇迹”基因的种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它们是四川锦屏山地下2400米追寻“宇宙幽灵”的暗物质实验室,是贵州崇山峻岭间将人类“视界”延伸到百亿光年之外的“中国天眼”,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超级工程川藏铁路,是在广西建设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连通江海的超级大运河……

书写“奇迹”,西部各省区市都不乏“神来之笔”。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成都开幕,它因西部大开发而生,此番盛会再启,打开了透视西部“奇迹”的窗口。

势头强劲在产业

西部大开发被称作“世纪工程”,是国家层面最早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25年大开发的成效体现在经济层面。

2024年,西部十二省区市实现GDP(地区生产总值)28.7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21.3%。横向看,这些数据并不亮眼,但纵向看就会发现“含金量”在不断提升。

时间线回到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实施。当时,西部十二省区市经济总量1.54万亿元(1999年数据),占全国比重16.6%,西部所有成员联手甚至不及“广东+江苏”组合。这与西部面积占全国七成多、人口占近三成的分量,形成鲜明反差。

一经比较,“含金量”扑面而来:25年间,西部经济总量增长17.66倍、翻了四番多,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提升了4.7个百分点。同期,全国经济总量增长了13.89倍。

数据表明,西部大开发让西部开启了增速持续高于全国水平的“追赶”态势。2007年西部增速超过东部,改变了长期以来东部经济增长领跑全国的局面。以2024年为例,在全国GDP增速最快的10个省份中,西部占了5个;如果拓展到前15,西部占到8个。

更重要的是,西部崛起改写全国区域格局。1999年,全国排名前10的经济大省中没有一个位于西部。2024年,西部“领头羊”四川稳居全国第五位;位次变化较大的还有:陕西从21位升至14位,重庆从22位升至17位,内蒙古从24位升至20位,贵州从27位升至22位。

人们不禁要问,何以西部?回答这个问题,要读懂弄通党中央经略西部的战略定力。从本世纪之初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到新时代制定《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始终把西部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部地区发展念兹在兹,调研考察足迹遍布十二省区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求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过去西部弱,弱在产业;如今势头强劲,还在产业。我国通过“竞赛”比拼方式,目前布局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有13个位于西部省份,这份“追赶跨越”的成绩来得殊为不易。

云南形成全球第一的锡、铟产业链,全国第一的铂族金属产业链;内蒙古稀土储量和冶炼分离产能世界第一;甘肃拥有全国最大、世界一流的镍钴铜新材料产业基地;重庆汽车总产量列全国第三位,尤其是问界M9稳居国内50万元级以上的豪华车型销量第一;四川高端柔性屏占据全球50%的市场,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核电装备产量占比全国第一;陕西建成全国唯一、亚洲最大的航空产业聚集区……

即便在农业领域,西部也是成就斐然。

1999年,全国产粮前10的大省,西部仅四川上榜;2024年十占其二,内蒙古跃升至第六位,提升9个位次。25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近40%,新疆增长192%,增幅位居全国第一;内蒙古增长187%,增幅位居全国第二。两者粮食产量在全国的占比分别提升1.7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成为不折不扣的“新粮仓”。

重塑发展底层逻辑

回望过去25年,西部发展呈现两个鲜明特征,一是用超级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二是用生态保护红线框定和厚植发展底色,重塑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最早为人熟知的超级工程是能源通道。2002年7月,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启动建设。它由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组成,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过黄河、长江、淮河,管道长度超2万公里。投入使用20年来,累计输出天然气近1万亿立方米,惠及近5亿人,让中国制造业的要素支撑变得极为可靠。

同样地,大江大河蕴藏的丰富水能在一个个世界级电站及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作用下,点亮万家灯火。仅在金沙江建成的4座均跻身世界二十大超级水电站之列的电站——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装机容量相当于2个三峡电站加1个葛洲坝电站的规模。

人们体悟最深刻的超级工程是交通通道。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220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6万多公里,高速公路覆盖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和地级行政中心。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5个省份中,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占据其四。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世界海拔最高公路特长隧道、世界最长高原冻土隧道、世界第一高墩大桥……西部不断刷新全球桥梁、隧道建设的纪录。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崇山峻岭间拔地而起3万多座桥梁,突破瓶颈架设起“高速平原”。

此外,还有众多“乾坤大挪移”式的水利枢纽工程和水运大通道。而攻克复杂乃至极端条件下的施工难题,中国不仅工程技术持续攀登全球之巅,相关装备制造业也在实战中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蝶变。比如,本世纪初,中国近95%的盾构机依赖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如今“中国造”品牌拿下全球七成市场份额。

宜宾三江口,滔滔江水由此东去始称“长江”,鸟翔鱼跃的生态景观让人流连忘返。多年前,这里是老工业企业“围江”“困江”的局面。

青海三江源,藏羚羊正朝着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进发,开启新一年的“全球最壮观的史诗级有蹄类动物大迁徙”。“高原精灵”种群数量已增至7万多只,保护级别从“濒危物种”调降为“近危物种”。

从三江口到三江源,这是西部生态保护的缩影。十多条大江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亚洲水塔”维系全球约20亿人口的用水需求;我国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位于西北,城市风沙大多来源于此。西部资源丰富但环境脆弱,肩负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在西部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超过3.2亿亩,长江干流、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甘肃“八步沙”林场,三代人立下“愚公”志,治沙造林32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45万亩,书写将荒漠变绿洲的传奇。

2022年,《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发布,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其中在青藏高原布局的候选区面积占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的7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旅游业角度看,截至今年3月,全国共有5A级旅游景区358家,其中位于西部省份的有123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大开发必须大开放

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首次设立双主宾国,分别为老挝、匈牙利。

中老铁路开通3年多来,老挝万象南站变成黄金“旱码头”,四川也成了进口榴莲等东南亚水果的全国集散中心,让“贵族水果”化身“亲民爆款”。位于重庆的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促成20多个国际技术合作项目签约。

数据显示,过去19届西博会累计吸引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会1210余次,6.8万家企业、58万人次参会参展,展览面积达246万平方米,签订投资合作项目1.3万余个。

这些只是西部故事的一角。

大开发必须大开放,必须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如果找一条物理纽带把西部所有省份的开放事业串联起来,那一定是西部陆海新通道。

这条纵贯西部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以西部各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云南等沿海沿边口岸延伸,通达世界,目的地已拓展至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63个港口。有了西部货源腹地的坚实支撑,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去年高达901.52万标箱,同比增长12.4%,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西部陆海新通道首要瞄准东南亚、南亚市场,而中欧班列“钢铁驼队”则畅通西部地区与欧洲的经贸往来。今年前4个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6042列,其中西部省份开行3319列、占比近55%。

更何况,西部民航运输机场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2024年,全国有26个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2000万人次,其中7个机场位于西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5490.6万人次,同比增长22.6%;加上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超过8700万人次,成都由此超过广州,跻身“中国航空第三城”。

人流、物流运输繁忙,是大开放的显著标志。用经济指标衡量,看进出口贸易。1999年,西部十二省区市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4.52%,2024年这一比重为9.24%,25年间提高4.72个百分点。四川外贸总额超过万亿元,由全国第十三位升至第八位。此外,广西和重庆均提升7个位次。这些都有力说明,曾经的“开放末梢”实实在在走到了“开放前沿”。

第二十届西博会期间,西部各方联合推出投资合作项目2200余个,投资金额超3.7万亿元;与国内外投资者共签约投资合作项目416个,投资金额达3543亿元。

去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对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美丽西部建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作出部署,要求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扎实落实各项部署任务,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习近平主席在致第二十届西博会的贺信中深刻指出,团结才能共赢,携手方可共进。

继往开来,站在新的起点团结奋斗,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大潮正起。(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等)(记者:张守帅)

编辑人员:赵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