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纪念馆系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新四军历史的综合性纪念馆。全馆藏有各类文物史料18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72件/套,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省市知名的廉政教育基地。
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征程中,新四军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严守纪律、廉洁奉公、亲民爱民、敢战能胜,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下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支红色“铁军”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为了继续坚持抗战,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盐城也成为当时华中抗战的政治领导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红色曙光从此照耀盐阜大地。在这座城市,新四军纪念馆与全市172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48处革命遗迹遗址、128个烈士命名镇村一起,串联起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红色轨迹,标注着这方人民不畏牺牲的精神风貌。
回溯峥嵘岁月,历史充分证明,新四军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正是源于对党规党纪的严格遵守,对人民利益的坚决捍卫,对初心使命的时刻牢记。新四军“铁的纪律”是保证作战胜利、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也是其区别于旧式军队的主要标志。
早在建军之初,新四军就颁布了“三大纪律十项注意”,明确规定“不侵犯群众一针一线”,并要求战士们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物送还、损失赔偿等。1942年5月,新四军党务委员会发布关于执行党的纪律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了处分党员的权限及手续,当时的纪律处分包括劝告、警告、严重警告、最后警告、定期开除党籍、永久开除党籍等,彰显了执纪的刚性。
新四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对于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脱离群众的倾向,及时进行查处和整顿。1942年6月至7月的两个月中,在苏中三分区就有4个干部由于贪污被依法判处死刑,执行枪决。1942年,新四军苏中分区交通站长陈新因私卖公家的一条棉裤,被军直党委开除党籍。1943年5月,新四军五师三十八团的一个连长因贪污6元钱被绳之以法。该团政委周庆鸣对全团官兵说:“6元钱,数字并不惊人,但大家要记住,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信心打败日本强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铁的纪律、血的纪律。”
“新四军严格执行铁的纪律,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拥护和爱戴。”在新四军纪念馆展区参观,讲解员都会向参观者讲述新四军执纪如铁、清正廉洁的历史故事。为适应新时代党员干部党纪学习教育需要,新四军纪念馆还专门推出了“新四军纪律建设专题展”,立体式展现新四军纪律建设的生动实践。
一棵黄杨树
步入新四军纪念馆第二展厅,红色丝绒展台上陈列着粟裕、楚青夫妇在苏中地区的珍贵合影,以及他们曾使用过的公文包、钢笔、微型放大镜等革命文物,这些红色藏品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那段光辉的革命岁月……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东台县城后,粟裕率部移师至东台城以东的三仓一带,凭借广阔的沿海滩涂地域,以此为基点,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苏中敌后抗战。
1944年初,粟裕师长在驻地苏中三仓区兰路址小街的陈子群家召集干部开会,警卫员将他的坐骑顺手拴在门前的枇杷树下。待他开完会准备出发时,发现马将枇杷树下半部的树皮全部啃光了,露出了白白的树干。粟裕当场严厉批评了警卫员,向陈子群道歉,又连忙掏出钱来赔偿。陈子群当即表示,战士们为了老百姓打鬼子,不顾家庭和个人安危,一棵树死了不算什么,明年可以再栽一棵。粟裕愧疚地说,损坏东西要赔偿是新四军的规矩,老人家不能让他带头破坏纪律。由于一时买不到枇杷树苗,粟裕只好买了一棵黄杨树苗,亲自栽到陈子群家的门前。对此,陈子群和周围的老乡们赞叹:“新四军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新四军亲民爱民,同抗日根据地人民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深情。现在,这棵黄杨树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将军树”,它不仅在盐城大地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更是在人民心中深深扎根。
一株银杏树
新四军纪念馆馆藏中,有一幅特殊的国画。画面中央,一株苍劲的古树傲然挺立,枝干虬曲,纹络纵横。画作的四周密密麻麻写满了题款,字里行间流淌着一段画树还“树”的往事。这幅画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画家莫朴,他曾参加“上海国难宣传团”,赴华北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在淮南参加新四军。
每当参观者驻足于此,都不禁发问:莫朴为何要创作这样一幅画作?这幅画又为何会收藏于新四军纪念馆内呢?
1940年,刘少奇、陈毅决定创办一所像延安鲁艺一样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学校,将校名定为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后在盐城成立,莫朴等人参加了学院的筹备工作。要在抗日根据地办学,条件是十分简陋的。尤其是美术系,刚开办时,学生连最基本的画夹、画板、画架等画具都没有。为使美术系的教学活动尽快展开,莫朴绞尽脑汁想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城东的一座寺庙门口发现了一株枯死的大树,于是请木工将其锯倒,就地取材,为学生制作画具。
翌年春,在盐城召开的参议会上,该寺住持向陈毅代军长“告状”,称此树已有百余年树龄,虽枯死但仍为历史文化遗迹,不应该擅自砍伐。陈毅立即致歉,并在鲁艺华中分院重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指出了未经同意擅自砍树的错误。
20世纪90年代,莫朴已成为全国知名画家,但他始终记得陈毅军长当年的谆谆教诲,就决定创作一幅国画《银杏树下》“归还”盐城。莫朴本以油画创作见长,不擅国画,为此专门请来一位国画大师指导自己进行创作,他连续画了十五幅,选出了其中他认为最好的一幅“归还”,了却了多年的心愿,“弥补”了当年的错误。
这幅《银杏树下》,不仅记录了共产党人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博大胸怀,也恰似一面明镜,照见过去、映照未来,它启示着我们,唯有将纪律意识深植如银杏之根,方能使理想之树常青。
如今,黄杨树和银杏树的故事仍在盐城传颂,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新四军廉政爱民的崇高风范。
追寻新四军足迹,赓续红色基因,凝聚澎湃动力。从2024年9月开始,新四军纪念馆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紧扣“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这一主题,在全国范围内策划开展馆藏革命文物巡展活动,号召全国广大党员干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砥砺初心使命,续写红色华章。(作者: 王冠 王靓楠)
编辑人员:曾铃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