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力行,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5-04-26
来源:廉政瞭望

廉洁文化建设是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制定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对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出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党坚持自我革命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应从修身、齐家、力行三个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修身是根本:深刻理解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蕴含着丰富的廉洁基因、涌现出诸多廉洁典范、流传着大量廉洁故事,塑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廉洁文化的“源头活水”。古代廉洁诗词从屈原的“朕幼清以廉洁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传世典籍中有“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洁品格,有“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刚毅,不论是《管子》的“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或是《官箴》中的“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还是《周礼》对官员提出的“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廉洁的优良传统,展现出跨越时空、超越时代的魅力,其内含的清廉、奉公、无私等价值观,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他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廉洁政治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了廉洁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修订通过的党章将“清正廉洁”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予以明确,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营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自觉做到为政以德、正心修身,将忠诚、干净、担当等信念内化为党员的世界观、义利观、廉洁观,从思想根源上增强廉洁从政的政治定力、怀德自重的抵腐定力,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齐家是关键:牢牢把握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天下之本在家。马克思与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注重家庭问题的研究,将家庭置于更广阔的全人类解放视角进行考察,通过对家庭起源、家庭制度的演进分析来证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家庭制度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马克思主义家庭观阐明家庭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中国实践,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家庭观,新时代家庭观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领域的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科学论述了家庭的功能、地位、作用,深刻阐释了家庭与个人、社会、国家,家风与党风、政风、社风之间的内在关系,系统回答了家庭家教家风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怎么建设的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引领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对党员干部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提出明确要求,为推动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新时代家庭观提供了行动指南。家风是依规治党、以德治党的重要环节,是抵御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对党员干部而言,党员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发共产党员崇高理想追求,把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看成是极大的耻辱。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督促领导干部从严管好亲属子女。积极宣传廉洁理念、廉洁典型,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党员干部的廉洁家风建设是对中国传统家风的基因传承,既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忠孝廉悌,又注重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家国一体”的价值取向。党员干部的廉洁家风建设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再理解再延续,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涌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吉鸿昌、左权、赵一曼等抗战英烈的家书家信,为党员干部涵养家风提供持续精神动力。党员干部廉洁家风建设能够带动全社会形成廉洁风气,带动整个社会把爱国爱家统一起来。审视当下,鲜活的时代叙事彰显着廉洁文化风尚,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推进乡村振兴,边防官兵流血牺牲捍卫祖国利益,大学生奔赴西部服务基层,这些看似平凡的人生选择,却生动诠释了良好家风社会风气的崇德向善。

力行是核心:科学构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提升廉洁文化的感染力。涵养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政治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与“终身题”。要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增强廉洁从政、廉洁修身的思想自觉,夯实清正廉洁思想根基,从源头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修好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要全方位、立体化建立廉洁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理论定力强固政治定力、抵腐定力,从“关键少数”到“普通大众”,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共同构筑起廉政风险“隔离带”。

提高廉洁文化的原创力。廉洁文化是历史文化和廉政实践的精神产物,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丰富廉洁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元素,也要立足本地各类优势,让廉洁文化走进基层、贴近生活,推动廉洁文化理念、制度、政策的大众化表达,多些“冒热气、泥土味”,多些“烟火气、人情味”,推出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质、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廉洁文化作品,用其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民情感、清廉情结引发党员干部共鸣,形成对廉洁准则、廉洁风尚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让廉洁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净化器”、政治清明的“指示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

增强廉洁文化的穿透力。廉洁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还关系到社会清朗。要着力构建廉洁文化建设矩阵,通过对廉洁文化的宣传普及,厚植崇清尚廉的文化土壤,在全党全社会持续营造廉洁文化风尚。要坚持传统阵地与新兴媒体并重、正面引导与警示教育并举,统筹推进廉洁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打造特色廉洁文化基地和数字场馆,实现分层次、分众化、分时段的个性化精准传播,让廉政文化由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观、可触、可感,让廉洁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廉洁文化建设不能止于宣教,要组织线下活动和线上体验,创新廉洁文化传播载体,提升廉洁文化宣传推介的广度、热度、频度,真正使廉洁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让新时代廉洁文化落地生根、蔚然成风。【莫忧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纪检监察研究院)】

编辑人员:赵华文

修身、齐家、力行,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5-04-26 来源:廉政瞭望 字体大小: 分享至:

廉洁文化建设是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制定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对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出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党坚持自我革命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应从修身、齐家、力行三个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修身是根本:深刻理解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蕴含着丰富的廉洁基因、涌现出诸多廉洁典范、流传着大量廉洁故事,塑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廉洁文化的“源头活水”。古代廉洁诗词从屈原的“朕幼清以廉洁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传世典籍中有“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洁品格,有“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刚毅,不论是《管子》的“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或是《官箴》中的“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还是《周礼》对官员提出的“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廉洁的优良传统,展现出跨越时空、超越时代的魅力,其内含的清廉、奉公、无私等价值观,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他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廉洁政治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了廉洁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修订通过的党章将“清正廉洁”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予以明确,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营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自觉做到为政以德、正心修身,将忠诚、干净、担当等信念内化为党员的世界观、义利观、廉洁观,从思想根源上增强廉洁从政的政治定力、怀德自重的抵腐定力,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齐家是关键:牢牢把握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天下之本在家。马克思与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注重家庭问题的研究,将家庭置于更广阔的全人类解放视角进行考察,通过对家庭起源、家庭制度的演进分析来证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家庭制度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马克思主义家庭观阐明家庭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中国实践,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家庭观,新时代家庭观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领域的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科学论述了家庭的功能、地位、作用,深刻阐释了家庭与个人、社会、国家,家风与党风、政风、社风之间的内在关系,系统回答了家庭家教家风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怎么建设的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引领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对党员干部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提出明确要求,为推动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新时代家庭观提供了行动指南。家风是依规治党、以德治党的重要环节,是抵御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对党员干部而言,党员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发共产党员崇高理想追求,把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看成是极大的耻辱。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督促领导干部从严管好亲属子女。积极宣传廉洁理念、廉洁典型,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党员干部的廉洁家风建设是对中国传统家风的基因传承,既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忠孝廉悌,又注重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家国一体”的价值取向。党员干部的廉洁家风建设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再理解再延续,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涌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吉鸿昌、左权、赵一曼等抗战英烈的家书家信,为党员干部涵养家风提供持续精神动力。党员干部廉洁家风建设能够带动全社会形成廉洁风气,带动整个社会把爱国爱家统一起来。审视当下,鲜活的时代叙事彰显着廉洁文化风尚,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推进乡村振兴,边防官兵流血牺牲捍卫祖国利益,大学生奔赴西部服务基层,这些看似平凡的人生选择,却生动诠释了良好家风社会风气的崇德向善。

力行是核心:科学构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提升廉洁文化的感染力。涵养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政治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与“终身题”。要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增强廉洁从政、廉洁修身的思想自觉,夯实清正廉洁思想根基,从源头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修好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要全方位、立体化建立廉洁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理论定力强固政治定力、抵腐定力,从“关键少数”到“普通大众”,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共同构筑起廉政风险“隔离带”。

提高廉洁文化的原创力。廉洁文化是历史文化和廉政实践的精神产物,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丰富廉洁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元素,也要立足本地各类优势,让廉洁文化走进基层、贴近生活,推动廉洁文化理念、制度、政策的大众化表达,多些“冒热气、泥土味”,多些“烟火气、人情味”,推出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质、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廉洁文化作品,用其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民情感、清廉情结引发党员干部共鸣,形成对廉洁准则、廉洁风尚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让廉洁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净化器”、政治清明的“指示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

增强廉洁文化的穿透力。廉洁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还关系到社会清朗。要着力构建廉洁文化建设矩阵,通过对廉洁文化的宣传普及,厚植崇清尚廉的文化土壤,在全党全社会持续营造廉洁文化风尚。要坚持传统阵地与新兴媒体并重、正面引导与警示教育并举,统筹推进廉洁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打造特色廉洁文化基地和数字场馆,实现分层次、分众化、分时段的个性化精准传播,让廉政文化由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观、可触、可感,让廉洁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廉洁文化建设不能止于宣教,要组织线下活动和线上体验,创新廉洁文化传播载体,提升廉洁文化宣传推介的广度、热度、频度,真正使廉洁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让新时代廉洁文化落地生根、蔚然成风。【莫忧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纪检监察研究院)】

编辑人员:赵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