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家风
发布时间:2021-10-17
来源:内江市纪委监委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田家乡赵家坝(现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赵家坝),他是第一个追踪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第一个进入红色政权中心延安采访的国统区记者、第一个真实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记者。由范长江发起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日子,被国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11月8日);以他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是奖励中国中青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2005年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新闻奖)。

他不仅是中国当代杰出新闻记者、新闻界与科技界的卓越领导人之一,还是一个清正廉洁的楷模,这都得益于他从小受过的严谨家风家训。

先辈遗风种丹心

范长江的祖父范延馨是清末秀才,幼年范长江在祖父教诲下思想启蒙,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百家姓》《千家诗》等传统私塾教本,讲述诸葛亮《出师表》、文天祥《过零丁洋》、岳飞《满江红》等名人诗文,尤其对先祖范仲淹《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等名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刻骨铭心。20世纪初维新思想传入内江,好学开明的祖父受新思想影响,常向年幼范长江灌输新观念,鼓励他勤奋好学,树立不凡理想抱负,长大有所作为,特别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文体和“少年强则中国强”等名言,对年幼范长江思想影响极大,激起了他的爱国豪情,沸腾了他的报国热血。

范长江的岳父沈钧儒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史称“七君子”之一,首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曾手书白居易《观刈麦》诗赠予范长江,范长江将其悬挂于墙自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思自愧,尽日不能忘”。

勤廉为民践家风

范长江以祖父和岳父传下的家风家训激励自己奋发努力。抗日战争时期,范长江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历尽千辛万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到战乱纷发、人烟稀少、野兽和疾病肆虐的西北艰苦地区,采访写作新闻稿件,吃住都在贫苦百姓家里。范长江在建国初期最困难的三年以及上世纪整个五十至六十年代,一直坚持节衣缩食。

政府曾经分配给他家居住条件较好的“适园”小院,他吟诗表示受之有愧:“适园不负是我家,重重叠叠路径狭。工农遥隔云天外,回望小院味如鸦。”后来,他主动出让自家住房给同事居住,并让自家小孩挤睡上下铺。政府看他家有些旧了,出钱维修,他知道后认为自己住房子维修不该让公家掏钱,由他自己的工资支付公房维修费。他还主动申请组织减少发放自己工资。身为部级干部的范长江1964年到浙江诸暨县济阳公社碑亭大队下乡工作时,与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长期如此与人民群众紧密保持水乳交融般的血肉联系。

优秀家风永传承

范长江与妻子沈谱共育有4个儿子,正是在他严谨的家风家训影响下,四个儿子个个成才。

“父亲从未对我职业选择有过具体指导,只是从小给我灌输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民众疾苦的理念。”“子承父业”从事新闻工作的次子范东升这样说。现在从事新闻教学工作的范东升女儿范小江,又继承爷爷和父亲的新闻事业,当了一名国际新闻记者。

四儿子范小建在范长江极力支持下, 15岁时来到条件非常艰苦的内蒙古农村插队落户当知青。范长江在新四军时期使用过的一条军毯和其遗留下来的一件皮夹克,随四儿子范小建从内蒙古乡下当知青,后又去西藏、回北京,几十年来早已破烂不堪仍不舍弃,至今还珍藏在范长江故居(纪念馆)里,供游客观瞻并受教益。

长子范苏苏读小学时期,范长江担心其染上不良习气,将其三换学校,不让公车接送长子;读初中时,范长江将其安排到科协农场劳动锻炼,做了2年暑假期间的社会实践,后来成为中国文联工会干部。三儿子范小军也不辱使命,通过自己努力,从下乡知青入伍参军,成长为解放军307医院副政委。

范长江一生的一言一行,成为儿女最好的教科书,他告诉子女,你们就记住几个字,懒、馋、贪、占、变。就是说,你这个人啊,并不是生来就是坏的,但是呢,他会沾染一些不好的习气,最开始就是懒,然后呢就馋,就贪,贪了之后,就要去占,最后你就变质了。意思就是,用不着给你们讲太多的大道理,你们就记住这五个字,作为你们的座右铭,防止在你们自己身上出现同样的问题。

编辑人员:肖杨

长江家风

发布时间:2021-10-17 来源:内江市纪委监委 字体大小: 分享至: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田家乡赵家坝(现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赵家坝),他是第一个追踪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第一个进入红色政权中心延安采访的国统区记者、第一个真实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记者。由范长江发起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日子,被国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11月8日);以他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是奖励中国中青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2005年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新闻奖)。

他不仅是中国当代杰出新闻记者、新闻界与科技界的卓越领导人之一,还是一个清正廉洁的楷模,这都得益于他从小受过的严谨家风家训。

先辈遗风种丹心

范长江的祖父范延馨是清末秀才,幼年范长江在祖父教诲下思想启蒙,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百家姓》《千家诗》等传统私塾教本,讲述诸葛亮《出师表》、文天祥《过零丁洋》、岳飞《满江红》等名人诗文,尤其对先祖范仲淹《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等名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刻骨铭心。20世纪初维新思想传入内江,好学开明的祖父受新思想影响,常向年幼范长江灌输新观念,鼓励他勤奋好学,树立不凡理想抱负,长大有所作为,特别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文体和“少年强则中国强”等名言,对年幼范长江思想影响极大,激起了他的爱国豪情,沸腾了他的报国热血。

范长江的岳父沈钧儒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史称“七君子”之一,首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曾手书白居易《观刈麦》诗赠予范长江,范长江将其悬挂于墙自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思自愧,尽日不能忘”。

勤廉为民践家风

范长江以祖父和岳父传下的家风家训激励自己奋发努力。抗日战争时期,范长江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历尽千辛万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到战乱纷发、人烟稀少、野兽和疾病肆虐的西北艰苦地区,采访写作新闻稿件,吃住都在贫苦百姓家里。范长江在建国初期最困难的三年以及上世纪整个五十至六十年代,一直坚持节衣缩食。

政府曾经分配给他家居住条件较好的“适园”小院,他吟诗表示受之有愧:“适园不负是我家,重重叠叠路径狭。工农遥隔云天外,回望小院味如鸦。”后来,他主动出让自家住房给同事居住,并让自家小孩挤睡上下铺。政府看他家有些旧了,出钱维修,他知道后认为自己住房子维修不该让公家掏钱,由他自己的工资支付公房维修费。他还主动申请组织减少发放自己工资。身为部级干部的范长江1964年到浙江诸暨县济阳公社碑亭大队下乡工作时,与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长期如此与人民群众紧密保持水乳交融般的血肉联系。

优秀家风永传承

范长江与妻子沈谱共育有4个儿子,正是在他严谨的家风家训影响下,四个儿子个个成才。

“父亲从未对我职业选择有过具体指导,只是从小给我灌输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民众疾苦的理念。”“子承父业”从事新闻工作的次子范东升这样说。现在从事新闻教学工作的范东升女儿范小江,又继承爷爷和父亲的新闻事业,当了一名国际新闻记者。

四儿子范小建在范长江极力支持下, 15岁时来到条件非常艰苦的内蒙古农村插队落户当知青。范长江在新四军时期使用过的一条军毯和其遗留下来的一件皮夹克,随四儿子范小建从内蒙古乡下当知青,后又去西藏、回北京,几十年来早已破烂不堪仍不舍弃,至今还珍藏在范长江故居(纪念馆)里,供游客观瞻并受教益。

长子范苏苏读小学时期,范长江担心其染上不良习气,将其三换学校,不让公车接送长子;读初中时,范长江将其安排到科协农场劳动锻炼,做了2年暑假期间的社会实践,后来成为中国文联工会干部。三儿子范小军也不辱使命,通过自己努力,从下乡知青入伍参军,成长为解放军307医院副政委。

范长江一生的一言一行,成为儿女最好的教科书,他告诉子女,你们就记住几个字,懒、馋、贪、占、变。就是说,你这个人啊,并不是生来就是坏的,但是呢,他会沾染一些不好的习气,最开始就是懒,然后呢就馋,就贪,贪了之后,就要去占,最后你就变质了。意思就是,用不着给你们讲太多的大道理,你们就记住这五个字,作为你们的座右铭,防止在你们自己身上出现同样的问题。

编辑人员:肖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