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天府行 | 攻坚冲刺,凉山扶贫产业结出累累硕果
发布时间:2020-11-02
来源:廉政瞭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凉山的扶贫实践中,发展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扶贫模式之一。

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2019年,凉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农业增速全省第二。紫红,通红的苹果,香甜的梨子......2020年秋天,凉山贫困地区结出累累硕果。

 

1604284876382979.jpg

美姑县的克伦生葡萄

 

“致富果”挂满枝头

金秋9月,在凉山州美姑县洛俄依甘乡阿卓瓦乌村的生态葡萄基地,一串串宝石般的“美姑甜”葡萄,沉甸甸地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9月21日晚上,一辆大货车停在基地门口,正准备将装载的8500斤葡萄运往成都。“辛苦两天,总算干完了。”美姑县政府办驻村干部李波发了一条朋友圈。

李波告诉记者,位于海拔1600米的阿卓瓦乌村是整个美姑县最热的地方,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与西昌相似,适合发展葡萄产业。于是,甜度高、水分足、耐储存的克伦生葡萄被成功引进。全村人原有贫困户31户、118人,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后,当地的农村经济由过去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转变为发展葡萄、黄金梨等现代经济作物,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了5800元左右。

村民古次呷铁喜笑颜开:“以前没有种植大棚葡萄,家里面的地都拿来种植洋芋和玉米,经常销售不出去。现在好了,我有三亩葡萄园,葡萄结果结得好,就等着今年卖个好价钱!”另一个村民说,他的亲人看守葡萄园,每月能领到1500元的工资,“不用出远门就能挣钱,真的很开心。”

“基地采取‘美姑县农投公司+企业(技术)+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合作方式投资,收益利益分配按照股份比例分红。”李波说,葡萄基地已经发展到40亩,今年丰收的是2018年挂果的6亩葡萄,预计总产值将达到近20万元,能够有效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在凉山州北部,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则依托现代农业技术,带领老百姓奔向更红火的日子。9月21日上午,产业园的加工厂里,2000多件苹果正在装箱,准备发往成都。

1604284909505983.jpg 

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里,2000多件苹果正在装箱,准备发往成都

 

曾几何时,因为气候条件恶劣、管护不当等问题,凉山苹果的外观大多粗糙、色泽不均,一度被当地人称为“丑苹果”“麻苹果”。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曾金告诉记者,如今运用了5G技术,24小时监控、远程操控滴灌和施肥、防控病虫害这一系列工作都变得更精准、专业,“智慧”苹果园应运而生,产出的果子在品相和质量上都越发出挑,成了当地贫困户的“致富果”。

果子带来的“甜头”也由贫困户一起品尝。当前,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常丰产年销售收入可达7900万元,“刨开”运营管理成本和税金,预计可以实现每年约4500万元的利润收入。“贫困户直接是果园的股东,每年都可以持续拿到按股分红的收益。”越西县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长、泸州市合江县副县长刘本国介绍,苹果产业的受益群众是覆盖越西县11个乡镇71个村的1.8万余名贫困人口。

在产业园“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下,越西县瑞青村的贫困户杨泽芝通过入园务工、土地流转、二次分红能赚上三份钱,再利用农闲时自己搞养殖还能再赚一份。“我这人还算勤快好学,在苹果园跟着专家慢慢摸懂了冬天上肥、剪枝,夏天拉枝、摘果的技术,我让老伴儿也进来打工,平时还可以养点鸡鸭贴补家用,挺知足的!”

发展什么产业?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产业扶贫道路上,很多贫困地区不是一开始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湖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干了两年的扶贫工作,宋刚对此深有体会。

2018年7月,宋刚作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出的帮扶干部来到雷波,任八寨乡甲谷村第一书记。甲谷村共有175户农户,815人,其中贫困建卡户就有141户66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81.8%,属于极度贫困村。来到当地后,宋刚和当地干部便一直思考如何建立“造血”机能。不过,甲谷村山高坡陡,海拔较高,许多农作物与经济作物都不适宜在此种植,地理环境一下子让干部们犯了难。

“一开始看到很多贫困村都在种核桃,我们也跟着种,结果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根本卖不起价。”宋刚感慨。核桃是凉山州脱贫攻坚、兴林富民的重要产业。据报道,全州1960个重点扶持贫困村中,有1719个贫困村发展核桃产业,覆盖率达88%左右。但核桃产量短时间急剧增加,也给市场带来巨大冲击,近两年,部分地方带壳鲜核桃收购价已跌至不到两元一公斤。

既然如此,究竟应该种什么?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认真调研,根据甲谷村的气候、土壤等特点,引导村民们栽植了200亩陕西翡翠梨,40亩北京华山大桃,2300亩笋用竹。

种梨子对村民们来讲可谓轻车熟路。多年前,甲谷村是那里沟乡政府所在地,“那里沟梨子”曾拥有一定知名度,后因品种老化,产量较低,逐渐被淘汰。因此,当村民们听说新品种口感上乘,市场售价高,便积极地加入进来。

如今,甲谷村的村民们在果园里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梨。鸟儿都知道梨子的好坏!”村民们说,天上的喜鹊飞过来都吃新种的翡翠梨,而不是原来的“那里沟梨子”。

“从零到一打造产业风险和成本都太高,尤其在深度贫困地区”,宋刚总结经验,“只有结合甲谷村原有产业基础和地理条件,精心谋划、科学论证,在提升改造原有产业上作文章,才能规避发展风险,增强群众产业发展信心。”

普格县特尔果乡党委副书记(挂职)毛毅同样认为,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由于特尔果乡特尔果村毗邻则木河,水资源丰富,当地又有悠久的红米种植历史,2018年以来,特尔果乡党委、政府动员群众,在特尔果村流转并平整改造土地600余亩,发展集休闲体验与现代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该园区现有特色蔬菜大棚种植项目,特色水果大棚种植项目,稻(红谷)鱼共生、对虾大棚养殖项目等多类种植和养殖项目。

毛毅介绍,村上将农户特别是建卡贫困户组织起来成立村合作社,由合作社与企业开展联合经营。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可以获得三份收入:合作社分红、土地流转和园区务工。“我在园区务工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每年土地流转收入有5000多元,今年合作社集体分红900多元”,当地村民刘日夫激动地告诉记者,自己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今年的脱贫标准(年收入4100元)。“刘日夫的收入在村里属于中上水平”,毛毅说,特尔果村的41户贫困户,199人,包括刘日夫在内,都将于今年脱贫。

刘日夫还记得几年前,自己远赴广东,在鞋厂打工,每月收入不到2000元,供子女读书十分吃力。“现在我可以把两个小孩供到大学毕业了!”刘日夫的眼神里充满对未来的希望。

尊重市场规律是关键

近年来,产业扶贫已经成为凉山州助推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新的瓶颈开始凸显。

“产业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涉及到配套基础设施、仓储、物流、市场推广、销售等等环节是否能跟得上。”宋刚说,产品怎么“走出去”是困扰村民的问题。

考虑到梨子、桃子和竹笋保质期都很短,采摘期很难全部销售完,2019年7月,甲谷村党支部书记吉日木石主动拆了自家房屋,修建冷库。吉日木石说,自己的住房横在中间,阻碍了冷库工程建设。他知道国家的投资只有工程款,没有购买地基的钱。如果自己坚持不让,采摘的果子若不能及时销售就会腐烂,脱贫奔康将更为艰难。

相比之下,生产规模小的“美姑甜”葡萄倒不需要担心仓储的问题。“今年产的葡萄销路很好。”李波告诉记者,葡萄也分很多种类,克伦生葡萄便于储存,在运输中品质折损相对较小。

不过,在销售环节,宋刚和李波都反映,过度依赖“以购代捐”模式不是长远之计。“以购代捐”是让帮扶者按照市场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购买农副产品,替代资金捐赠帮扶,是一种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新型扶贫模式。然而,多名受访干部认为,随着后期大力度的扶贫政策退出,或是外部帮扶资源减少,“以购代捐”模式可能会出现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

受访专家认为,产业扶贫要尊重市场规律。但这不仅对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引出了更加现实的问题:当地是否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在采访中,贫困户文化素质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是被频繁提及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本土高素质人才。”宋刚说。

有专家认为,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必须协调推进。一方面,教育扶贫为产业扶贫提供重要人力资本,进而提高产业扶贫效率。另一方面,产业扶贫又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二者是一个良性互动关系。如何协调推进二者,除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外,在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重点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更为重要。

记者发现,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推进,凉山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农业技能的培训,开展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业技能培训。2017 年凉山州印发指导意见,要求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该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全州共投入约3.8亿元资金,对全州近13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全员轮训,累计培训贫困人口10万余人次。

“走市场化道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企业参与进来”,在毛毅看来,特尔果村农业园区成功的原因就在于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模式。

“企业有成熟的技术和市场运作经验,能带领村民致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村民也能从他们那里学技术,然后自己创业致富。特尔果村村长特久子极现在就自己承包了一块小鱼塘。”毛毅说,“未来,我们会鼓励更多村民自己当老板,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编辑人员:黄博

清风天府行 | 攻坚冲刺,凉山扶贫产业结出累累硕果

发布时间:2020-11-02 来源:廉政瞭望 字体大小: 分享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凉山的扶贫实践中,发展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扶贫模式之一。

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2019年,凉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农业增速全省第二。紫红,通红的苹果,香甜的梨子......2020年秋天,凉山贫困地区结出累累硕果。

 

1604284876382979.jpg

美姑县的克伦生葡萄

 

“致富果”挂满枝头

金秋9月,在凉山州美姑县洛俄依甘乡阿卓瓦乌村的生态葡萄基地,一串串宝石般的“美姑甜”葡萄,沉甸甸地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9月21日晚上,一辆大货车停在基地门口,正准备将装载的8500斤葡萄运往成都。“辛苦两天,总算干完了。”美姑县政府办驻村干部李波发了一条朋友圈。

李波告诉记者,位于海拔1600米的阿卓瓦乌村是整个美姑县最热的地方,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与西昌相似,适合发展葡萄产业。于是,甜度高、水分足、耐储存的克伦生葡萄被成功引进。全村人原有贫困户31户、118人,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后,当地的农村经济由过去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转变为发展葡萄、黄金梨等现代经济作物,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了5800元左右。

村民古次呷铁喜笑颜开:“以前没有种植大棚葡萄,家里面的地都拿来种植洋芋和玉米,经常销售不出去。现在好了,我有三亩葡萄园,葡萄结果结得好,就等着今年卖个好价钱!”另一个村民说,他的亲人看守葡萄园,每月能领到1500元的工资,“不用出远门就能挣钱,真的很开心。”

“基地采取‘美姑县农投公司+企业(技术)+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合作方式投资,收益利益分配按照股份比例分红。”李波说,葡萄基地已经发展到40亩,今年丰收的是2018年挂果的6亩葡萄,预计总产值将达到近20万元,能够有效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在凉山州北部,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则依托现代农业技术,带领老百姓奔向更红火的日子。9月21日上午,产业园的加工厂里,2000多件苹果正在装箱,准备发往成都。

1604284909505983.jpg 

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里,2000多件苹果正在装箱,准备发往成都

 

曾几何时,因为气候条件恶劣、管护不当等问题,凉山苹果的外观大多粗糙、色泽不均,一度被当地人称为“丑苹果”“麻苹果”。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曾金告诉记者,如今运用了5G技术,24小时监控、远程操控滴灌和施肥、防控病虫害这一系列工作都变得更精准、专业,“智慧”苹果园应运而生,产出的果子在品相和质量上都越发出挑,成了当地贫困户的“致富果”。

果子带来的“甜头”也由贫困户一起品尝。当前,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常丰产年销售收入可达7900万元,“刨开”运营管理成本和税金,预计可以实现每年约4500万元的利润收入。“贫困户直接是果园的股东,每年都可以持续拿到按股分红的收益。”越西县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长、泸州市合江县副县长刘本国介绍,苹果产业的受益群众是覆盖越西县11个乡镇71个村的1.8万余名贫困人口。

在产业园“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下,越西县瑞青村的贫困户杨泽芝通过入园务工、土地流转、二次分红能赚上三份钱,再利用农闲时自己搞养殖还能再赚一份。“我这人还算勤快好学,在苹果园跟着专家慢慢摸懂了冬天上肥、剪枝,夏天拉枝、摘果的技术,我让老伴儿也进来打工,平时还可以养点鸡鸭贴补家用,挺知足的!”

发展什么产业?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产业扶贫道路上,很多贫困地区不是一开始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湖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干了两年的扶贫工作,宋刚对此深有体会。

2018年7月,宋刚作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出的帮扶干部来到雷波,任八寨乡甲谷村第一书记。甲谷村共有175户农户,815人,其中贫困建卡户就有141户66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81.8%,属于极度贫困村。来到当地后,宋刚和当地干部便一直思考如何建立“造血”机能。不过,甲谷村山高坡陡,海拔较高,许多农作物与经济作物都不适宜在此种植,地理环境一下子让干部们犯了难。

“一开始看到很多贫困村都在种核桃,我们也跟着种,结果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根本卖不起价。”宋刚感慨。核桃是凉山州脱贫攻坚、兴林富民的重要产业。据报道,全州1960个重点扶持贫困村中,有1719个贫困村发展核桃产业,覆盖率达88%左右。但核桃产量短时间急剧增加,也给市场带来巨大冲击,近两年,部分地方带壳鲜核桃收购价已跌至不到两元一公斤。

既然如此,究竟应该种什么?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认真调研,根据甲谷村的气候、土壤等特点,引导村民们栽植了200亩陕西翡翠梨,40亩北京华山大桃,2300亩笋用竹。

种梨子对村民们来讲可谓轻车熟路。多年前,甲谷村是那里沟乡政府所在地,“那里沟梨子”曾拥有一定知名度,后因品种老化,产量较低,逐渐被淘汰。因此,当村民们听说新品种口感上乘,市场售价高,便积极地加入进来。

如今,甲谷村的村民们在果园里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梨。鸟儿都知道梨子的好坏!”村民们说,天上的喜鹊飞过来都吃新种的翡翠梨,而不是原来的“那里沟梨子”。

“从零到一打造产业风险和成本都太高,尤其在深度贫困地区”,宋刚总结经验,“只有结合甲谷村原有产业基础和地理条件,精心谋划、科学论证,在提升改造原有产业上作文章,才能规避发展风险,增强群众产业发展信心。”

普格县特尔果乡党委副书记(挂职)毛毅同样认为,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由于特尔果乡特尔果村毗邻则木河,水资源丰富,当地又有悠久的红米种植历史,2018年以来,特尔果乡党委、政府动员群众,在特尔果村流转并平整改造土地600余亩,发展集休闲体验与现代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该园区现有特色蔬菜大棚种植项目,特色水果大棚种植项目,稻(红谷)鱼共生、对虾大棚养殖项目等多类种植和养殖项目。

毛毅介绍,村上将农户特别是建卡贫困户组织起来成立村合作社,由合作社与企业开展联合经营。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可以获得三份收入:合作社分红、土地流转和园区务工。“我在园区务工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每年土地流转收入有5000多元,今年合作社集体分红900多元”,当地村民刘日夫激动地告诉记者,自己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今年的脱贫标准(年收入4100元)。“刘日夫的收入在村里属于中上水平”,毛毅说,特尔果村的41户贫困户,199人,包括刘日夫在内,都将于今年脱贫。

刘日夫还记得几年前,自己远赴广东,在鞋厂打工,每月收入不到2000元,供子女读书十分吃力。“现在我可以把两个小孩供到大学毕业了!”刘日夫的眼神里充满对未来的希望。

尊重市场规律是关键

近年来,产业扶贫已经成为凉山州助推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新的瓶颈开始凸显。

“产业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涉及到配套基础设施、仓储、物流、市场推广、销售等等环节是否能跟得上。”宋刚说,产品怎么“走出去”是困扰村民的问题。

考虑到梨子、桃子和竹笋保质期都很短,采摘期很难全部销售完,2019年7月,甲谷村党支部书记吉日木石主动拆了自家房屋,修建冷库。吉日木石说,自己的住房横在中间,阻碍了冷库工程建设。他知道国家的投资只有工程款,没有购买地基的钱。如果自己坚持不让,采摘的果子若不能及时销售就会腐烂,脱贫奔康将更为艰难。

相比之下,生产规模小的“美姑甜”葡萄倒不需要担心仓储的问题。“今年产的葡萄销路很好。”李波告诉记者,葡萄也分很多种类,克伦生葡萄便于储存,在运输中品质折损相对较小。

不过,在销售环节,宋刚和李波都反映,过度依赖“以购代捐”模式不是长远之计。“以购代捐”是让帮扶者按照市场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购买农副产品,替代资金捐赠帮扶,是一种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新型扶贫模式。然而,多名受访干部认为,随着后期大力度的扶贫政策退出,或是外部帮扶资源减少,“以购代捐”模式可能会出现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

受访专家认为,产业扶贫要尊重市场规律。但这不仅对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引出了更加现实的问题:当地是否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在采访中,贫困户文化素质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是被频繁提及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本土高素质人才。”宋刚说。

有专家认为,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必须协调推进。一方面,教育扶贫为产业扶贫提供重要人力资本,进而提高产业扶贫效率。另一方面,产业扶贫又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二者是一个良性互动关系。如何协调推进二者,除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外,在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重点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更为重要。

记者发现,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推进,凉山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农业技能的培训,开展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业技能培训。2017 年凉山州印发指导意见,要求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该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全州共投入约3.8亿元资金,对全州近13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全员轮训,累计培训贫困人口10万余人次。

“走市场化道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企业参与进来”,在毛毅看来,特尔果村农业园区成功的原因就在于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模式。

“企业有成熟的技术和市场运作经验,能带领村民致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村民也能从他们那里学技术,然后自己创业致富。特尔果村村长特久子极现在就自己承包了一块小鱼塘。”毛毅说,“未来,我们会鼓励更多村民自己当老板,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编辑人员: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