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丨绵阳市三台县:“纪委书记+田长” 双链协作护航“梓州粮仓”
发布时间:2025-04-07
来源:“廉洁四川”网站

“这些材料中,没有对道路碎石垫层进行查验的相关记录,也没有对梯形渠、矩形渠等成品或半成品进行质检的记录……工程验收是怎么通过的呢?”在绵阳市三台县纪委监委办公室里,专案组工作人员正从调阅资料里逐一筛查可疑痕迹。

三台县纪检监察干部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实地开展监督检查。(崔斌 摄)

前不久,三台县纪委监委收到县审计局移送的问题线索,反映该县2020年、2021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存在质量隐患等问题。事关粮食安全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县纪委监委迅速启动“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机制,县、乡、村三级协同开展调查。

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该县农业农村局原高标准农田建设股股长蒋某某进入了办案人员视线。经查,项目施工期间,蒋某某未对施工情况进行严格检查,施工方偷工减料,造成项目质量隐患。最终,蒋某某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三台县是全国产粮先进县、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拥有耕地154.8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38.67万亩,粮食总产连续六年位居全省前三,油料总产连续八年全省第一。如何守住耕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是三台县关注的大事。近年来,该县探索实施“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机制,促进全县纪检监察力量和行业监管部门同时同向发力,“双链协作”共同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发挥集成优势,明确“谁来干”

“在油菜开花以后要注意田间管理,生产中遇到任何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

“我年纪大了,农忙时家里缺劳动力,想请村上帮帮忙。”

实施“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机制以后,在田间地头和老百姓聊农业生产、收集群众诉求这样的日常监督走访,已成为中太镇纪委书记林俊杰和镇农服中心主任王秀平这对“老搭档”的工作常态。正是得益于“既舍得动嘴又舍得跑腿”,该镇纪委和镇农服中心监督检查发现该镇猫儿沟村违规占用耕地13.75亩用于鱼塘养殖,在镇纪委的监督推动下,该村迅速将地块进行了复耕作业。

为织密专责监督和行业监管网络,三台县逐步健全“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机制,即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纪委书记(村级纪检委员)+党风政风监督员”监督链条和“三级田长+网格员”监管链条,形成了监督监管纵横交错、贯通融合的“双链”协作体系。

“双链”协作体系驱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协同发力,以县级为“指挥中心”,统筹协调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监督检查工作;乡镇为“执行枢纽”,会同农服中心等部门开展联合监督检查,督促村级田长和站所履职;村(社区)为“基础网格”,常态化开展巡村巡田。

聚焦要素保障,规范“干什么”

2024年5月,三台县灵兴镇纪委查办了一起某村民小组长违反群众纪律,违规申报领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的案件。

“作为农业大县,我们每年发放的各类惠农补贴资金较多,但一些村工作不规范,抓落实意识不强,致使专项资金没有全部用在‘刀刃’上。”三台县监委委员李芳说。

在对涉农大数据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该县采取“大数据+铁脚板”的工作模式,通过线上比对涉粮惠农补贴对象变动、补贴面积历史增减等数据,线下实地走访核对存疑数据真实情况,查处违规领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91人,涉及资金85万余元。

围绕实现“责任逐级落实、粮食有地可种、补贴发放到人”三个重点目标,该县印发《“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指引》,完善组织架构体系,细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落实涉粮惠农补贴等5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建立定期监督检查、定期联系会商等4项保障落实机制,明确了纪委书记和田长的监督监管职责范围。

该县还系统梳理已查处的涉粮涉田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编印《监督指引》《办理难点突破指南》和《线索证据收集清单》等工作指引,将监督事项细化到“最小单元”,确保可操作、可落地。

截至目前,该县已开展粮食安全联动监督检查12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372个,立案162人,移送公安机关4人,处理处分162人。

延伸配套服务,确保“干得好”

为持续擦亮“农业大县”金字招牌,探索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区样本,该县坚持以监督执纪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从“盯问题”转为“盯诉求”,推动粮食安全监督更接地气,让群众可感可及。

村民正在微信小程序“托托农业”中查看农事托管服务。(叶思巧 摄)

“打开手机微信小程序‘托托农业’,不仅能购买农用资料,还能下单农技服务,真是方便多了。”金石镇海棠村村民刘青勇正乐呵呵地向附近邻居分享用户体验。

2024年以来,该县将“纪委书记+田长”与“有事找纪检”等结合,收集群众涉粮需求187条,针对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缺技术、缺劳力、缺设备等问题,该县纪委监委与县农业农村局启动会商机制,引入多家农业企业进驻“托托农业”,开展农资、农机、农技等服务1.2万次,惠及20余万人。

在该工作机制的监督护航下,该县制定了《撂荒地整治十条硬措施》,整治撂荒地1.99万亩,腾退低效经果地0.53万亩;实行“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52.1万亩,通过流转费用、入股分红、就近务工等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探索建立‘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机制以来,实现了纪检监察监督和主管部门行业监管的相融互通,促进了工作不断优化升级,推动守住了耕地红线,筑牢了粮食安全底线。”三台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寇天才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机制,细化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既表扬激励先进,又鞭策推动后进,切实守护好“梓州粮仓”。(作者:胡鑫

编辑人员:马雨

探索与实践丨绵阳市三台县:“纪委书记+田长” 双链协作护航“梓州粮仓”

发布时间:2025-04-07 来源:“廉洁四川”网站 字体大小: 分享至:

“这些材料中,没有对道路碎石垫层进行查验的相关记录,也没有对梯形渠、矩形渠等成品或半成品进行质检的记录……工程验收是怎么通过的呢?”在绵阳市三台县纪委监委办公室里,专案组工作人员正从调阅资料里逐一筛查可疑痕迹。

三台县纪检监察干部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实地开展监督检查。(崔斌 摄)

前不久,三台县纪委监委收到县审计局移送的问题线索,反映该县2020年、2021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存在质量隐患等问题。事关粮食安全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县纪委监委迅速启动“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机制,县、乡、村三级协同开展调查。

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该县农业农村局原高标准农田建设股股长蒋某某进入了办案人员视线。经查,项目施工期间,蒋某某未对施工情况进行严格检查,施工方偷工减料,造成项目质量隐患。最终,蒋某某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三台县是全国产粮先进县、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拥有耕地154.8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38.67万亩,粮食总产连续六年位居全省前三,油料总产连续八年全省第一。如何守住耕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是三台县关注的大事。近年来,该县探索实施“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机制,促进全县纪检监察力量和行业监管部门同时同向发力,“双链协作”共同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发挥集成优势,明确“谁来干”

“在油菜开花以后要注意田间管理,生产中遇到任何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

“我年纪大了,农忙时家里缺劳动力,想请村上帮帮忙。”

实施“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机制以后,在田间地头和老百姓聊农业生产、收集群众诉求这样的日常监督走访,已成为中太镇纪委书记林俊杰和镇农服中心主任王秀平这对“老搭档”的工作常态。正是得益于“既舍得动嘴又舍得跑腿”,该镇纪委和镇农服中心监督检查发现该镇猫儿沟村违规占用耕地13.75亩用于鱼塘养殖,在镇纪委的监督推动下,该村迅速将地块进行了复耕作业。

为织密专责监督和行业监管网络,三台县逐步健全“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机制,即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纪委书记(村级纪检委员)+党风政风监督员”监督链条和“三级田长+网格员”监管链条,形成了监督监管纵横交错、贯通融合的“双链”协作体系。

“双链”协作体系驱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协同发力,以县级为“指挥中心”,统筹协调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监督检查工作;乡镇为“执行枢纽”,会同农服中心等部门开展联合监督检查,督促村级田长和站所履职;村(社区)为“基础网格”,常态化开展巡村巡田。

聚焦要素保障,规范“干什么”

2024年5月,三台县灵兴镇纪委查办了一起某村民小组长违反群众纪律,违规申报领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的案件。

“作为农业大县,我们每年发放的各类惠农补贴资金较多,但一些村工作不规范,抓落实意识不强,致使专项资金没有全部用在‘刀刃’上。”三台县监委委员李芳说。

在对涉农大数据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该县采取“大数据+铁脚板”的工作模式,通过线上比对涉粮惠农补贴对象变动、补贴面积历史增减等数据,线下实地走访核对存疑数据真实情况,查处违规领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91人,涉及资金85万余元。

围绕实现“责任逐级落实、粮食有地可种、补贴发放到人”三个重点目标,该县印发《“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指引》,完善组织架构体系,细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落实涉粮惠农补贴等5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建立定期监督检查、定期联系会商等4项保障落实机制,明确了纪委书记和田长的监督监管职责范围。

该县还系统梳理已查处的涉粮涉田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编印《监督指引》《办理难点突破指南》和《线索证据收集清单》等工作指引,将监督事项细化到“最小单元”,确保可操作、可落地。

截至目前,该县已开展粮食安全联动监督检查12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372个,立案162人,移送公安机关4人,处理处分162人。

延伸配套服务,确保“干得好”

为持续擦亮“农业大县”金字招牌,探索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区样本,该县坚持以监督执纪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从“盯问题”转为“盯诉求”,推动粮食安全监督更接地气,让群众可感可及。

村民正在微信小程序“托托农业”中查看农事托管服务。(叶思巧 摄)

“打开手机微信小程序‘托托农业’,不仅能购买农用资料,还能下单农技服务,真是方便多了。”金石镇海棠村村民刘青勇正乐呵呵地向附近邻居分享用户体验。

2024年以来,该县将“纪委书记+田长”与“有事找纪检”等结合,收集群众涉粮需求187条,针对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缺技术、缺劳力、缺设备等问题,该县纪委监委与县农业农村局启动会商机制,引入多家农业企业进驻“托托农业”,开展农资、农机、农技等服务1.2万次,惠及20余万人。

在该工作机制的监督护航下,该县制定了《撂荒地整治十条硬措施》,整治撂荒地1.99万亩,腾退低效经果地0.53万亩;实行“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52.1万亩,通过流转费用、入股分红、就近务工等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探索建立‘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机制以来,实现了纪检监察监督和主管部门行业监管的相融互通,促进了工作不断优化升级,推动守住了耕地红线,筑牢了粮食安全底线。”三台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寇天才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纪委书记+田长”工作机制,细化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既表扬激励先进,又鞭策推动后进,切实守护好“梓州粮仓”。(作者:胡鑫

编辑人员: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