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而我却因为兄弟之间的感情放弃了原则,违反了党规党纪,真是不应该……”
近日,广安市岳池县普安镇原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陈某因帮助其哥哥承揽工程问题,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这是该县在简易审批村庄建设项目专项治理中查处的一个案例,也是广安市聚焦乡村振兴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斩断项目背后腐败链条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广安市纪委监委锚定“大抓基层,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主线,立足职能定位,大力实施“五微(办好微课堂、健全微体系、管好微权力、惩治微腐败、营造微生态)”工程,整合基层监督力量,形成“一体化”工作合力,推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以扎实有效的基层监督助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办好微课堂,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认清纪检监察工作的性质,把握监督执纪的意义,全力履职尽责......”来自广安区纪委监委的纪检监察干部们,正在“一小时”研讨课堂上分享学习心得。
该区纪委监委以室组为主体,推出“纪检监察干部一小时”微课堂,每周固定“一小时”时间安排,组织在会议室、红色教育基地等地点,定期轮流开展微学习、微讨论等活动。变“台上讲、台下听”为“大家讲、共同学”的新模式,为纪检监察干部搭建起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除了市县两级的纪检监察干部,“微课堂”还延伸到了镇村一级,通过定期组织学先进、通报典型案例、上廉政教育党课等活动,用身边事、身边人警示教育广大基层干部讲规矩、划红线、守底线。
“微课堂方式灵活、时间自由,形成了时时受教育、处处有提升的良好氛围。”广安市纪委监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微课堂”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健全微体系,延伸基层监督触角
“爷爷,你的高龄补贴下来了。”10月,在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村民古涛打开电视,进入村里的“三务”信息公开平台,很快在名单中找到了家中老人的名字。除了上述信息,大到村里的工程款项,小到电费支出,谁享受了低保,谁领到了补助……都可以通过电视和相关APP一“点”就知。
这是广安市全面推进“三务”电视公开平台建设的又一有力举措,村民打开电视就能了解村级事务、可办事项、办事流程等,足不出户就可以对惠民政策、村级权力、村重大项目等进行了解和监督。
在做好线上监督的同时,该市进一步加强线下监督力量,从退休干部、教师、党员等群体中择优选聘党风政风监督员,配强一支能监督、敢监督的基层监督队伍,切实发挥“近距离”监督作用,不断延伸监督触角,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图为广安区监督检查组成员在石笋镇检查村级财务、电话核实村“三资”情况,监督村级“小微权力”运行。何晟成 摄
据统计,全市124个乡镇(街道)1715个村(社区)共配备党风政风监督员1814人,他们长期活跃在一线,“监”在萌芽状态,“督”进日常工作,充分发挥了监督保障执行作用。
管好微权力,搭建基层监督平台
“今年镇上各村的工程项目都录入平台了吗?资金线上支付了多少?账务数据提交得怎么样?”日前,武胜县纪委监委专项督查组直插镇村一线,开展村(社区)“三资”管理专项监督检查。
村(社区)“三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去年以来,广安市突出“小切口”,围绕村(社区)“三资”管理事项,率先在全省建成覆盖全市的村(社区)“三资”监管平台,对“三资”进行规范管理,为乡村快捷有效记账、监管单位在线实时监管提供载体支撑,以信息化助力监督下沉落地。
图为岳池县纪检监察干部开展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监督检查。蒋梦云 摄
将账本从“线下”搬到“线上”,把群众最关心关注的问题透明化。“三资”监管平台运行以来,发现并督促整改未及时入账、账实不符等问题38个,立案17件,党纪政务处分11人。在武胜县试点运行的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收到并办结群众举报3097件,立案9件。持续推进“一卡通”阳光发放和阳光审批平台建设,从中发现问题线索52条,立案43件。
惩治微腐败,聚焦基层监督重点
“大家看一下,这十几个乡村项目的中标企业虽然都不相同,但是现场管理人员却是同一个人。”近日,岳池县工程项目预警平台弹出一条预警信息,引起该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的关注。
当前,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和资金较为集中,滋生腐败风险较高。为防治基层小微工程项目领域腐败问题,该县纪委监委积极探索建设了工程项目预警平台,以信息化手段赋能项目监督。
聚焦“重要岗位、重点项目以及惠民惠农政策落实”等突出问题,广安市县两级纪检监察组织共同“搭台”、乡镇(街道)纪检监察组织负责“唱戏”,搭建“人防+技防”监督平台,建立信息数据收集反馈、调查核实、跟踪督办等工作机制,打造“人在干、云在算”的线上监督和“云支撑、人跟进”的线下监督体系,精准发力,靶向施治,彻底查处一批问题、惩治一批干部。
聚焦乡村振兴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全市简易审批村庄建设项目立案43件,处分44人,挽回损失187万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营造微生态,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在前锋区,虎城镇水口村村民张碧英办七十大寿前,主动到村委会报备,积极响应政策,举办家宴两桌,整体费用没有超过800元。经村上“红黑榜”评议会研究,成了村里的“红榜户”。
该区将反对大操大办、破除陈规陋习、推进婚俗改革等写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对带头移风易俗等先进典型“红榜”表扬,对大操大办等反面典型“黑榜”通报批评、公开曝光,引导群众主动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点带面成风化俗,让文明新风植根群众内心。2022年,广安市委下发关于推进“廉安”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五廉行动”,夯实“七大根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和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把推进移风易俗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让清廉之风吹进千家万户。(作者:纪轩综 朱丹文 蒋梦云)
编辑人员:曾铃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