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丨资阳市:践行“如我在访” 化解“急难愁盼”
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廉洁四川”网站

秋意渐浓,资阳市雁江区东峰镇高石村200亩早熟蜜柑园硕果盈枝,丰收在望。“之前在‘有事找纪检’院坝会上提出灌溉用水难,纪委同志立马协调,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从贵阳来这里承包果园的付大哥满脸喜悦,“看这蜜柑长势,产量高、品相好,准能卖个好价钱!”

如今在资阳,越来越多的群众像付大哥一样,真切感受到纪检监察工作带来的温度与力量。近年来,资阳市纪委监委认真落实省纪委监委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部署要求,从群众需求端出发,以“如我在访”理念——即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提升乡镇纪委信访吸附力化解力,加快构建群众信任监督、监督回报信任的良性循环。

践行“如我在访”理念 变“敬而远之”为“促膝谈心”

乐至县纪检监察干部在宝林镇万斤沟村走访。(黄瑞 摄)

“周书记,快来屋里坐!”乐至县宝林镇村民们见到镇纪委书记周波,总会热情地招呼他进屋拉拉家常。然而一年前,不少村民对他还是“敬而远之”。

转变,始于一次次走家串户、一次次促膝长谈。周波主动添加村民微信,耐心倾听诉求,用真情换真心。去年,他通过流动接访推动解决群众诉求340件,成了群众交口称赞的“贴心人”。

资阳市纪委监委全面践行“如我在访”理念,主动把干部派到群众身边,实行县级纪委“走街串巷”、乡镇纪委“摆摊设点”、村级纪检“进村入户”。去年以来,走访群众11.3万余人次,发放便民联系卡2.4万张。同时,探索在社区居民点、乡村大院设立“民情驿站”,推行纪委书记到一楼办公,提高“码上举报”知晓度,将接访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并建立“八必访人员”重点群体清单,推广“八个一”暖心接访服务,接待群众25.6万余人次,群众见面率、认同感显著提升。

回应“为我做主”期盼 变“试试看”为“真管用”

“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真的管用!”回忆起家里通自来水时的情形,雁江区迎接镇东庵村八组村民韩玉感慨地说:“向镇纪委反映问题没多久,自来水管道就铺设到了家门口。现在一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全组人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

资阳市纪委监委立足群众“为我做主”的期盼,坚持“有人办、能够办、办得好”全链条发力,让群众呼声“掷地有声”。在夯实基层监督力量上,不仅选优配强县乡纪检监察队伍,更通过常态化业务培训、实战轮训和技能比武,让基层干部成长为善听民意、能解民忧的行家里手。同时,创新推出“两告知两承诺”机制,以刚性制度保障群众投诉“不被搁置”;建立“受理-过程-结果”三阶段主动反馈,让群众在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得见、心里安。

此外,一套涵盖33项指标的质效评查体系同步上线,构建起“片区自评+县级复评+市纪委抽评”的三级评查体系。去年以来,市纪委监委抽评信访举报150件、督促整改问题328个,真正实现了“办好一件、反馈一件、放心一件”。

扛起“帮我解难”重托 变“问题账单”为“幸福清单”

夜幕降临,安岳县镇子镇的三条主干道悄然焕新——167盏路灯依次亮起,柔和的光晕为夜归人铺就了一条光明之路。原来,镇纪委在了解到群众期盼后,迅速协调镇政府和供电所,仅用两周时间就让路灯重新点亮。如今,当地居民夜间出行不再难。

这一改变,得益于资阳市纪委监委在案件开道重拳出击基础上,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切实扛起“帮我解难”的重托。在乡镇喊响“有事找纪检·我们帮您办”,建立群众来访涉乡镇、县级事项“两本台账”以及问题线索、民生诉求、涉企问题“三张清单”,乡镇纪委通过点球式、派单式移交群众诉求,实行接访即办、每周会商、每月督办,确保诉求高效办结,真正把群众“问题账单”变为“幸福清单”。去年以来,全市共计推动解决群众诉求5.2万余个。

安岳县周礼镇2025年“我为群众办实事”阳光晾晒会现场。(蹇明芳 摄)

之前,乐至县高寺镇三河咀村82岁的张大爷,因病因灾,多次申请低保,均被村干部罗某以“资料不全”为由推诿。镇纪委上门核查后,发现张大爷完全符合低保条件,且该村低保覆盖率明显偏低。

镇纪委随即对罗某立案审查,并协调为张大爷快速办妥低保。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在全镇开展低保大起底,推动相关部门新审核认定低保168户190人。

一套“红橙黄”三色预警机制动态监测信访风险,570余份纪检监察建议书直指问题症结,推动相关单位完善制度1600余项——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套“解决一件事”到“治理一类事”的长效工作法。

资阳市纪委监委始终将“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坚持个案化解与系统治理并重,持续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融合“信、访、网、电”和扫码评议等方式,主动倾听民意,将群众“好建议”变成干部“好作风”。作者:陈园梅

编辑人员:宋丹

探索与实践丨资阳市:践行“如我在访” 化解“急难愁盼”

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廉洁四川”网站 字体大小: 分享至:

秋意渐浓,资阳市雁江区东峰镇高石村200亩早熟蜜柑园硕果盈枝,丰收在望。“之前在‘有事找纪检’院坝会上提出灌溉用水难,纪委同志立马协调,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从贵阳来这里承包果园的付大哥满脸喜悦,“看这蜜柑长势,产量高、品相好,准能卖个好价钱!”

如今在资阳,越来越多的群众像付大哥一样,真切感受到纪检监察工作带来的温度与力量。近年来,资阳市纪委监委认真落实省纪委监委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部署要求,从群众需求端出发,以“如我在访”理念——即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提升乡镇纪委信访吸附力化解力,加快构建群众信任监督、监督回报信任的良性循环。

践行“如我在访”理念 变“敬而远之”为“促膝谈心”

乐至县纪检监察干部在宝林镇万斤沟村走访。(黄瑞 摄)

“周书记,快来屋里坐!”乐至县宝林镇村民们见到镇纪委书记周波,总会热情地招呼他进屋拉拉家常。然而一年前,不少村民对他还是“敬而远之”。

转变,始于一次次走家串户、一次次促膝长谈。周波主动添加村民微信,耐心倾听诉求,用真情换真心。去年,他通过流动接访推动解决群众诉求340件,成了群众交口称赞的“贴心人”。

资阳市纪委监委全面践行“如我在访”理念,主动把干部派到群众身边,实行县级纪委“走街串巷”、乡镇纪委“摆摊设点”、村级纪检“进村入户”。去年以来,走访群众11.3万余人次,发放便民联系卡2.4万张。同时,探索在社区居民点、乡村大院设立“民情驿站”,推行纪委书记到一楼办公,提高“码上举报”知晓度,将接访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并建立“八必访人员”重点群体清单,推广“八个一”暖心接访服务,接待群众25.6万余人次,群众见面率、认同感显著提升。

回应“为我做主”期盼 变“试试看”为“真管用”

“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真的管用!”回忆起家里通自来水时的情形,雁江区迎接镇东庵村八组村民韩玉感慨地说:“向镇纪委反映问题没多久,自来水管道就铺设到了家门口。现在一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全组人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

资阳市纪委监委立足群众“为我做主”的期盼,坚持“有人办、能够办、办得好”全链条发力,让群众呼声“掷地有声”。在夯实基层监督力量上,不仅选优配强县乡纪检监察队伍,更通过常态化业务培训、实战轮训和技能比武,让基层干部成长为善听民意、能解民忧的行家里手。同时,创新推出“两告知两承诺”机制,以刚性制度保障群众投诉“不被搁置”;建立“受理-过程-结果”三阶段主动反馈,让群众在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得见、心里安。

此外,一套涵盖33项指标的质效评查体系同步上线,构建起“片区自评+县级复评+市纪委抽评”的三级评查体系。去年以来,市纪委监委抽评信访举报150件、督促整改问题328个,真正实现了“办好一件、反馈一件、放心一件”。

扛起“帮我解难”重托 变“问题账单”为“幸福清单”

夜幕降临,安岳县镇子镇的三条主干道悄然焕新——167盏路灯依次亮起,柔和的光晕为夜归人铺就了一条光明之路。原来,镇纪委在了解到群众期盼后,迅速协调镇政府和供电所,仅用两周时间就让路灯重新点亮。如今,当地居民夜间出行不再难。

这一改变,得益于资阳市纪委监委在案件开道重拳出击基础上,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切实扛起“帮我解难”的重托。在乡镇喊响“有事找纪检·我们帮您办”,建立群众来访涉乡镇、县级事项“两本台账”以及问题线索、民生诉求、涉企问题“三张清单”,乡镇纪委通过点球式、派单式移交群众诉求,实行接访即办、每周会商、每月督办,确保诉求高效办结,真正把群众“问题账单”变为“幸福清单”。去年以来,全市共计推动解决群众诉求5.2万余个。

安岳县周礼镇2025年“我为群众办实事”阳光晾晒会现场。(蹇明芳 摄)

之前,乐至县高寺镇三河咀村82岁的张大爷,因病因灾,多次申请低保,均被村干部罗某以“资料不全”为由推诿。镇纪委上门核查后,发现张大爷完全符合低保条件,且该村低保覆盖率明显偏低。

镇纪委随即对罗某立案审查,并协调为张大爷快速办妥低保。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在全镇开展低保大起底,推动相关部门新审核认定低保168户190人。

一套“红橙黄”三色预警机制动态监测信访风险,570余份纪检监察建议书直指问题症结,推动相关单位完善制度1600余项——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套“解决一件事”到“治理一类事”的长效工作法。

资阳市纪委监委始终将“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坚持个案化解与系统治理并重,持续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融合“信、访、网、电”和扫码评议等方式,主动倾听民意,将群众“好建议”变成干部“好作风”。作者:陈园梅

编辑人员: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