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沉下身子“捞”问题 解决群众“揪心事”
发布时间:2024-07-10
来源:“廉洁四川”网站

编者按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监督的若干意见》,四川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攻方向,以监督理念之变引领监督方式之变、作风之变、质效之变,坚持以群众视角大抓基层,在乡镇一级喊响“有事找纪检”,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通过督促解决一桩桩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恼火事”,让人民群众在矛盾问题解决中感知认同纪检监察工作,着力实现群众信任监督、监督回报信任的良性循环。2024年7月5日起,“廉洁四川”推出“有事找纪检·清风暖民心”专栏,跟进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现场验收房屋,签订交房文书,领取新房钥匙……日前,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居民刘芳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万兴家苑销售处办理了交房手续。这一刻,她等了8年。

此前,由于资金链断裂、工程停摆、拖欠工资,万兴家苑成了引发民怨的“烂尾楼”。今年5月,巴中市恩阳区纪委监委“打捞”到此群众诉求后,“钉”着自然资源、住建及辖区党委政府等责任单位主动作为、整改化解。目前,该楼盘入住率已达45%,民工工资支付率达91%,办完交房手续的群众纷纷表示,“有事找纪检”圆了8年“安居梦”。

通江县陈河镇纪委入户开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情况满意度测评。(闫靖 摄)

“捞”诉求

“群众跑腿”变“纪检上门”

清晨,巴中市巴州区22个乡镇(街道)的“群众诉求快处中心”陆续开始运转。

“我们村附近产业园的枳壳和我们种的粮食都要旱死了,给村干部反映了多次也没人管。”巴州区化成镇赵家营村的赵天明走进快处中心,没等落座就向化成镇纪委书记白勤勤叙述起他的“揪心事”。

喊响“有事找纪检”,首先得让群众看得见“纪检”。实践中,巴中市巴州区在各乡镇(街道)挂牌成立“群众诉求快处中心”,负责群众诉求的受理、转办、督办和考核工作,并确定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入驻中心融入监督。巴中经开区为所有街道设置“有事找纪检”办公室,选配10名纪检信息员,每人联系3个村(社),每周开展3次入户“问访”,真正实现“打捞”群众诉求“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实效”。

除了设置固定场所让群众反映问题有门路,巴中市还主动开门纳谏听民声,走到群众身边去贴身服务。一方面,加大“线上喊”的声量,通过推广“监督一点通”“码上举报”二维码、发放“有事找纪检”廉心卡等方式,让群众听到纪检的“声”;另一方面加强“线下收”的力度,落实纪检监察干部全员接访下访制度,利用赶集天、重要活动日设置流动接访点,让群众见到“纪检”的人,面对面表达诉求。

“钉”着办

“一转了之”变“一钉到底”

“接‘烫手山芋’固然要面对挑战。”恩阳区渔溪镇纪委书记李亚回想万兴家苑“烂尾楼”问题的化解过程,“2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全程跟踪监督,随时掌握‘风吹草动’。”

通过与镇信访、国土资源、建管、安全生产以及社区负责人交换意见,大家形成了“搁置争议,保楼交楼,分步解决,依法处理”的共识。通过与各方代表协商,大家认可了“自筹资金、变现资产、盘活楼盘”这一实施路径。为了把问题彻底解决,恩阳区纪委监委督促区级职能部门和渔溪镇党委政府组建问题排查专班、矛盾化解专班和遗留问题整改专班,对业主购房资金管理、农民工工资支付、项目复工建设管理等开展跟进监督,8年“烂尾楼”终于“复活”。

“‘钉’着问题解,不胜决不收兵。”是巴中市做实“有事找纪检”的鲜明态度。在巴中,每名乡镇纪委书记都有“群众诉求”和“问题线索”两本台账。针对乡镇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定人定责定时,不解决不销号;针对乡镇无力解决导致“群众折返跑、问题反复转”的现象,坚持“有解”思维,运用“委领导+室组地”机制跟踪督办,通过联席会议、现场办公等方式,严防推诿扯皮,不找到“最优解”不妥协。而针对问题背后的责任、作风、腐败问题,以及推诿扯皮、弄虚作假的人和事,巴中市按照严查快处一批、挂牌解剖一批、了解澄清一批的原则,不依纪依法处置不放过。今年以来,共处置涉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线索874条,立案665件。

“追”着问

“案结了事”变“事了心解”

“案子结了,事情了了,并不意味这件事就圆满解决了,关键还是要看群众的心结是否解了。”巴中市纪委监委信访室主任蒋状指着台账中的“办理结果栏”说道。

杨时文是通江县陈河镇河坝场社区居民,他承包的田地因与陈河镇小学排污口距离较近,学校生活污水长期流入田里,导致农田被污染。早前,该问题被陈河镇纪委纳入“捞起来·钉着办”问题池,并督促社区限时化解。然而,当镇纪委对已整改销号事项进行“满意度”抽查时,杨时文却在“是否满意”栏里划了一个“×”。

“只是把现有的污水整干净了,起不了太大作用,估计污水还要流出来……”

“我们马上重新研究整改方案,保证问题整改到位。”在了解到社区治理污水财力人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后,镇纪委将问题上报至镇党委及县纪委。最终,在县纪委的督促下,通过征集群众意见,协调相关部门,县住建局将该问题纳入污水治理工程,并迅速启动整改,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此外,巴中市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情况建立“分级测评”制度,对群众不满意办理过程和结果的事项,由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责令相关单位“返工”,或通过信访联席的方式,纳入县级解决“快车道”,同时深挖细查严办“办不好、不满意”背后的责任和作风问题。

“今年以来,全市各乡镇共收集问题3152个,推动解决问题2236个。按照谁办理谁反馈的原则,我们与涉事群众保持‘一对一’联络,对办理情况进行‘进度条’式反馈。”巴中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谈道,“台账中的每一条问题都对应着一名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坚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沟通反馈工作,就是想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事情有人管,利益有人护。作者:蒲桢苟山迪

编辑人员:曾铃琳

巴中市:沉下身子“捞”问题 解决群众“揪心事”

发布时间:2024-07-10 来源:“廉洁四川”网站 字体大小: 分享至:

编者按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监督的若干意见》,四川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攻方向,以监督理念之变引领监督方式之变、作风之变、质效之变,坚持以群众视角大抓基层,在乡镇一级喊响“有事找纪检”,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通过督促解决一桩桩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恼火事”,让人民群众在矛盾问题解决中感知认同纪检监察工作,着力实现群众信任监督、监督回报信任的良性循环。2024年7月5日起,“廉洁四川”推出“有事找纪检·清风暖民心”专栏,跟进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现场验收房屋,签订交房文书,领取新房钥匙……日前,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居民刘芳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万兴家苑销售处办理了交房手续。这一刻,她等了8年。

此前,由于资金链断裂、工程停摆、拖欠工资,万兴家苑成了引发民怨的“烂尾楼”。今年5月,巴中市恩阳区纪委监委“打捞”到此群众诉求后,“钉”着自然资源、住建及辖区党委政府等责任单位主动作为、整改化解。目前,该楼盘入住率已达45%,民工工资支付率达91%,办完交房手续的群众纷纷表示,“有事找纪检”圆了8年“安居梦”。

通江县陈河镇纪委入户开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情况满意度测评。(闫靖 摄)

“捞”诉求

“群众跑腿”变“纪检上门”

清晨,巴中市巴州区22个乡镇(街道)的“群众诉求快处中心”陆续开始运转。

“我们村附近产业园的枳壳和我们种的粮食都要旱死了,给村干部反映了多次也没人管。”巴州区化成镇赵家营村的赵天明走进快处中心,没等落座就向化成镇纪委书记白勤勤叙述起他的“揪心事”。

喊响“有事找纪检”,首先得让群众看得见“纪检”。实践中,巴中市巴州区在各乡镇(街道)挂牌成立“群众诉求快处中心”,负责群众诉求的受理、转办、督办和考核工作,并确定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入驻中心融入监督。巴中经开区为所有街道设置“有事找纪检”办公室,选配10名纪检信息员,每人联系3个村(社),每周开展3次入户“问访”,真正实现“打捞”群众诉求“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实效”。

除了设置固定场所让群众反映问题有门路,巴中市还主动开门纳谏听民声,走到群众身边去贴身服务。一方面,加大“线上喊”的声量,通过推广“监督一点通”“码上举报”二维码、发放“有事找纪检”廉心卡等方式,让群众听到纪检的“声”;另一方面加强“线下收”的力度,落实纪检监察干部全员接访下访制度,利用赶集天、重要活动日设置流动接访点,让群众见到“纪检”的人,面对面表达诉求。

“钉”着办

“一转了之”变“一钉到底”

“接‘烫手山芋’固然要面对挑战。”恩阳区渔溪镇纪委书记李亚回想万兴家苑“烂尾楼”问题的化解过程,“2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全程跟踪监督,随时掌握‘风吹草动’。”

通过与镇信访、国土资源、建管、安全生产以及社区负责人交换意见,大家形成了“搁置争议,保楼交楼,分步解决,依法处理”的共识。通过与各方代表协商,大家认可了“自筹资金、变现资产、盘活楼盘”这一实施路径。为了把问题彻底解决,恩阳区纪委监委督促区级职能部门和渔溪镇党委政府组建问题排查专班、矛盾化解专班和遗留问题整改专班,对业主购房资金管理、农民工工资支付、项目复工建设管理等开展跟进监督,8年“烂尾楼”终于“复活”。

“‘钉’着问题解,不胜决不收兵。”是巴中市做实“有事找纪检”的鲜明态度。在巴中,每名乡镇纪委书记都有“群众诉求”和“问题线索”两本台账。针对乡镇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定人定责定时,不解决不销号;针对乡镇无力解决导致“群众折返跑、问题反复转”的现象,坚持“有解”思维,运用“委领导+室组地”机制跟踪督办,通过联席会议、现场办公等方式,严防推诿扯皮,不找到“最优解”不妥协。而针对问题背后的责任、作风、腐败问题,以及推诿扯皮、弄虚作假的人和事,巴中市按照严查快处一批、挂牌解剖一批、了解澄清一批的原则,不依纪依法处置不放过。今年以来,共处置涉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线索874条,立案665件。

“追”着问

“案结了事”变“事了心解”

“案子结了,事情了了,并不意味这件事就圆满解决了,关键还是要看群众的心结是否解了。”巴中市纪委监委信访室主任蒋状指着台账中的“办理结果栏”说道。

杨时文是通江县陈河镇河坝场社区居民,他承包的田地因与陈河镇小学排污口距离较近,学校生活污水长期流入田里,导致农田被污染。早前,该问题被陈河镇纪委纳入“捞起来·钉着办”问题池,并督促社区限时化解。然而,当镇纪委对已整改销号事项进行“满意度”抽查时,杨时文却在“是否满意”栏里划了一个“×”。

“只是把现有的污水整干净了,起不了太大作用,估计污水还要流出来……”

“我们马上重新研究整改方案,保证问题整改到位。”在了解到社区治理污水财力人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后,镇纪委将问题上报至镇党委及县纪委。最终,在县纪委的督促下,通过征集群众意见,协调相关部门,县住建局将该问题纳入污水治理工程,并迅速启动整改,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此外,巴中市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情况建立“分级测评”制度,对群众不满意办理过程和结果的事项,由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责令相关单位“返工”,或通过信访联席的方式,纳入县级解决“快车道”,同时深挖细查严办“办不好、不满意”背后的责任和作风问题。

“今年以来,全市各乡镇共收集问题3152个,推动解决问题2236个。按照谁办理谁反馈的原则,我们与涉事群众保持‘一对一’联络,对办理情况进行‘进度条’式反馈。”巴中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谈道,“台账中的每一条问题都对应着一名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坚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沟通反馈工作,就是想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事情有人管,利益有人护。作者:蒲桢苟山迪

编辑人员:曾铃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