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和群众福祉。当前,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作风建设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推动事业发展的“加速器”。
从“心”出发系民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党员干部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担当精神,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党员干部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把作风建设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把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真正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看、来办,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尺,推动干部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以“镜”为鉴正衣冠。“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强化监督检查是改进作风的有力保障,也是确保作风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要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积极探索创新监督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监督检查机制,完善“互联网+监督”平台,实现问题线索快速响应、办理过程全程透明。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既严肃查处作风问题,又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科学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梳理群众利益诉求,找准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用“行”作答暖民心。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民生情怀,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这要求党员干部转变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方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要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建立问题清单销号制度,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要健全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完善接访下访机制,使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盼,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确保作风建设成果持续巩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道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党心民心更加紧密相连,交好新征程上的“赶考答卷”,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作者:柴自贵)
编辑人员:曾铃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