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上的浪费”到“扫码支付”的公务餐费,从“车轮上的腐败”到公车轨迹的云端留痕,从“会海中的形式”到“阳光问廉”的民生叩问,十年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全新局面。在达州通川,“一餐饭”的变迁史,正是中国共产党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的生动缩影,更是作风建设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深刻诠释。
从“一顿饭”看十年蝶变:八项规定何以成为“金色名片”。十年前,某乡镇干部因一顿超标接待餐被通报批评时,舆论场还充斥着“小题大做”的质疑;十年后,当达州市通川区某街道干部因违规接受宴请被立案审查的消息发布后,评论区清一色的“支持严查”成为最鲜明的民意呼声。这一转变背后,是八项规定精神从“徙木立信”到“蔚然成风”的深刻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作风建设纳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战略部署,强调“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在达州通川,纪委监委以“一餐饭”“一张卡”“一辆车”为切口,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2024年,全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同比减少38%,但群众对作风建设的满意度却提升至96.7%。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真理: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由民心来丈量。当制度约束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当“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成为共识,党的威信便深深镌刻在百姓心坎上。
破立之间:作风建设如何跳出“周期率”。作风之变,既需雷霆万钧的“破”,更需润物无声的“立”。达州通川的实践,为新时代作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第一,制度之“束”:从“牛栏关猫”到“铁规生威”。针对制度空转问题,通川区纪委监委开展“制度体检”,废止“僵尸条款”8项,将“公务接待不得提供酒水”“村级财务支出须附证明”等基层经验上升为刚性规定。如今,机关干部下乡需“扫码支付”餐费方能就餐,公务用车轨迹实时上传云端。制度不再是“稻草人”,而是带电的“高压线”,彰显了“越往后越严”的鲜明导向。第二,监督之“网”:从“单兵突进”到“协同作战”。针对基层监督盲区,通川区创新“纵队”统筹“室组地”联动机制,整合区乡村三级纪检力量,构建“纪检监督+群众监督+智慧监督”三维体系。某村支书虚列会议费套取资金问题在联动监督中被揪出,正是监督体系革新的生动例证。这种全域覆盖的监督网络,让“穿上马甲”的作风问题无所遁形。第三,文化之“润”:从“不敢腐”到“不想腐”。在通川区梓桐镇,红军石刻“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成为网红打卡点;在神剑园,“510(我要廉)”红廉故事主题展吸引超7千人观展;方言小品《家务事》将张爱萍将军的优良家风搬上舞台。通川区将红色基因与廉洁文化深度融合,让“半条被子”的故事照进现实,使“越往后越严”的共识深入人心。这种文化浸润,为作风建设注入了持久动力。
纵深推进:作风建设如何答好“时代之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达州通川的探索,为新时代作风建设提供了破题之策。第一,警惕“新变种”:以数字化改革破解监督难题。当“线下吃喝”转向“线上快递”,当“公款旅游”伪装成“考察调研”,通川区纪委监委开发“政治生态监测评价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建模对政府采购等关键领域进行动态监控。某局以“数字化升级”名义采购高价设备实则装修办公室的问题,正是通过大数据分析被及时查处。这种科技赋能的监督手段,让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无处藏身。第二,打通“末梢梗阻”:让群众感受“可视化的公平”。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微腐败”,通川区推行“阳光问廉”下乡进村,结合市区乡三级联合大接访,去年全区解决“水质不达标”“补贴发放慢”等民生问题7000余个。村务公开栏从“雾里看花”变为“明明白白”,党的形象在细微处愈发清晰。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家门口”的变化上。第三,锻造“铁军队伍”:以自我革命诠释忠诚担当。“打铁必须自身硬!”通川区纪委监委坚持“闭环管控”防灯下黑,出台规范明确履职标准;通过“廉洁家访”和“暖心回访”,既严格监督又关爱干部。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彰显了作风建设的精髓所在——只有用更严的标准锻造纪检监察铁军,才能回答好“谁来监督纪委”的时代之问。
作风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赶考”。从“八项规定”到“十年禁渔”,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通川区的实践印证着一个真理:党的威信不是写在文件里,而是刻在百姓心坎上。当周永开同志将珍藏的老照片、老物件捐赠给廉政教育基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期许。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才能让八项规定精神的“金色名片”愈擦愈亮,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起磅礴的奋进力量。(作者:吴卓娥 赖贞令)
编辑人员:赵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