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社会治理的当下,大数据信息化已成为正风肃纪反腐的“照妖镜”与“撒手锏”。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以大数据信息化赋能正风反腐”,这既是适应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之举。当传统监督智慧与现代科技力量相融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乘势而上,持续深化数字赋能,推动反腐败斗争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
数据赋能监督,打破信息壁垒,让腐败“暗礁”无所遁形。传统监督模式常受困于“信息孤岛”与人力局限,面对隐形变异腐败易陷入被动,而大数据的全量覆盖、实时动态特性,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关键路径。纪检监察机关需牵头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明确财政、税务、人社、住建等领域的数据共享标准与安全规范,整合党员干部个人事项报告、资金流向、项目审批、公务消费等核心数据,建立动态监督数据库,实现从“被动受理举报”到“主动发现疑点”的模式转变。同时,纪检监察干部要运用数据建模工具,针对“四风”问题、工程围标串标、惠民资金挪用等高频风险点,构建专项异常行为识别模型,通过多维度数据比对分析精准锁定疑点,结合线下核查让腐败“暗礁”彻底浮出水面。
科技驱动办案,精准突破瓶颈,让案件“迷雾”迎刃而解。监督发现疑点是基础,高效精准查办案件是关键。面对新型、隐性腐败,大数据的关联分析、智能研判能力,成为突破案件瓶颈、提升办案质效的“金钥匙”。纪检监察机关需建设智能化办案辅助系统,整合司法、审计、金融等领域数据接口,嵌入电子取证、线索智能研判、案件全流程管控等功能模块,实现线索从受理到办结的数字化闭环管理;同时利用AI技术对案件卷宗智能检索、提取关键要素,减少人工操作,节省时间成本、提升流转效率。纪检监察干部要强化科技办案思维,在案件突破阶段,依托大数据追溯涉案资金“资金链”、涉案人员“关系链”、涉案项目“流程链”,借助数据可视化工具呈现复杂关联网络,破解“证据难找、链条难锁”难题,切实提升案件查办精准性与权威性。
数字构建防线,前移监督关口,让廉洁“活水”常清长效。惩治是手段,预防是根本。大数据不仅是查办腐败的“利器”,更是从源头防范腐败、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机制的“防火墙”。纪检监察机关要针对权力运行关键环节建立数字预警机制,在行政审批、惠民资金发放、国企投融资等领域,科学设置“超时办理”“违规审批”“身份异常领取”等预警指标,同时明确预警信息分级处置流程,确保“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纪检监察干部应结合数字预警发现的共性问题,依托线上平台开展精准化廉政教育,通过数据可视化展示腐败高发领域、易发环节,引导党员干部主动规避廉政风险,从思想根源上夯实廉洁防线。(作者:唐帅)
编辑人员:赵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