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后总人数没变,但监督力量更加聚焦了!上半年立案数同比增长3.4%。”近日,在米易县纪委监委案件分析专题会上,案件监督管理室通报的这组数据,折射出全县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果。
今年以来,米易县纪委监委直击基层监督“力量分散、能力不足、精准不够”等短板,以“三化”建设年为抓手,通过机构重构、队伍淬炼、监督重塑“三向发力”,推动审查调查机构占比提升11.7%,执纪执法力量占比增加11.9%,让基层监督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度转变。

米易县纪委监委持续深化“室组地村”片区协作机制,由纪检监察室统筹监督力量进行“线索互查、案件协办、力量互援”。(陶优 摄)
打破壁垒聚合力,让监督力量“攥指成拳”
“我们通过‘案件质效分析+风险评级+负荷测算’三项评估指标,发现部分派驻纪检监察组案件数相对较少,而民生领域案件频发,审查调查力量却力有不逮。”县纪委监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动监督力量向办案一线倾斜、向关键领域聚焦,是本次改革的主攻方向。
县纪委监委认真研究后,撤销原派驻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和组织部2个纪检监察组,由派驻县委办公室和县经信科技局纪检监察组实行综合监督,并调整1个派驻纪检监察组驻点单位,增设2个纪检监察室、单设干部监督管理室,集中力量攻坚16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让18名办案骨干力量向审查调查一线集结。改革后,县纪委监委审查调查机构占比从41.6%跃升至53.3%。
此外,为进一步强化派驻机构建设,在更大范围整合运用监督力量,县纪委监委全面推行派驻机构集中办公,在机关打造7个标准化集中办公区,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创新实行“1+1+N”联动机制,即1个专项整治或重大案件调配1个纪检监察室、N个派驻机构,推动“室组”协作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变。
自2024年集中办公以来,案件办理时间平均缩短了17天,初核成案率同比增长12.5%。县级纪检监察机构从信息沟通、调度会商、优势互补、工作联动等方面下功夫,实现队伍集结、效能集约、手段集成,监督合力持续增强。
淬炼本领提能力,让执纪尖兵“能征善战”
“第一次参与某违纪案件核查时,对着一堆资料犯怵,担心关键数据找不准,这次跟着专案组历练3个月,回来就能牵头查办同类案件了!”在“00后”纪检监察干部俞林煜的日志里,清晰记录着能力提升的成长进步,也从侧面印证了米易县纪委监委强化实战实训的成效。
针对不同层级干部能力短板,米易县纪委监委构建“内部轮岗拓视野、新兵蹲点练实战、骨干提能强攻坚”培养链条,先后安排3名长期在单一岗位的干部跨室轮岗,熟悉全流程工作;选派5名新进干部到乡镇蹲点1个月,参与化解纠纷、产业发展等民生问题;推荐3名业务骨干加入省市纪委监委专案,在重大案件中淬炼攻坚能力。
同时,为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推进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县纪委监委以“清廉米易”大讲堂为载体,结合基层常见的“微腐败”案例,采取领导带头讲、邀请专家讲、重点专题讲等方式,围绕纪法知识、实务技能等内容,分层分类开展综合性业务和实用性岗位专题培训、交流研讨,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能力水平。如今,近两年招录的6名纪检监察“新兵”,已逐渐成长为能独立牵头查办案件的“尖兵”。
靶向发力提质效,让监督触角“直达末梢”
“三维监督模型一建立,我们就能实时根据风险级别科学调配监督力量,‘点穴’监督更加精准了!”县纪委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干部袁媛介绍。
县纪委监委构建的“案件数+风险值+关联度”三维风险模型,通过对57家县级单位近3年信访举报、案件查处、职能职责等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精准划分“高、中、低”三级风险,为监督“导航”,高风险单位监督频次大幅增加,监督靶向性进一步增强。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已组织开展“组组”“室组”联动监督检查26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379个。
除加强对县级单位监督外,为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县纪委监委持续深化“室组地村”片区协作机制,按照优势互补、地域就近、力量提升原则,将11个乡镇21个村划分为7个协作片区,打破“一村一纪检委员”的单打独斗模式,实行“线索互查、案件协办、力量互援”,激活基层监督“神经末梢”。
在2024年5月,得石镇纪委接到村民反映“村上发放劣质煤炭作为烤烟燃煤补贴”后,迅速启动片区协作机制,不仅查处了该村文书杨某受贿案,还以点带面推动了县纪委监委对全县烤烟产业领域专项整治,立案19件,追缴资金29万余元,推动延迟一年的烟农税返资金995万余元及时拨付,惠及1227户烟农。

米易县纪委监委第五协作片区到白马镇龙塘村芒果种植基地,了解惠农政策落实、涉农补贴发放等民生领域政策落实情况。(陶优 摄)
今年以来,米易县纪委监委运用“室地”“组地”“室组地”“室组地村”等联动监督力量,推动解决涉农补贴发放不及时、农村饮水工程管护不到位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478个,查处群众身边的风腐问题134件。(作者:沙晨照)
编辑人员: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