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驻监督 | 驻省发改委纪检监察组:嵌入监督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廉洁高效
发布时间:2025-11-18
来源:驻省发改委纪检监察组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是衡量营商环境优劣的关键指标,也是廉政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过去,环节繁多、材料复杂、耗时漫长等问题,让不少企业和单位视其为一场“马拉松”,这不仅制约了发展活力,也埋下了权力寻租的隐患。如今,在四川,这场“审批长跑”已被重塑提速:申请材料压减约40%,审批时限提速超80%,实现了“一表申请、一次联办、一窗出件”。

这一深刻变革的背后,是四川省纪委监委派驻监督与省发展改革委改革主体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成果,一场“以廉政促改革、以改革固廉政”的生动实践,正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清廉高效的制度动力。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涉及部门多、层级复杂,如同一场“九龙治水”,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力度不减,防止在攻坚克难中产生新的廉政风险?省纪委监委驻省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坚持“改革推进到哪里,监督保障就跟进到哪里”,将监督“探头”前置性嵌入改革设计、试点与推广的全过程。 通过参加重要会议、开展专项会商、提出监督建议等方式,推动发展改革部门坚决扛起牵头责任,强化“一盘棋”思维,于今年5月率先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一件事”工作机制。该机制联合经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及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等行业部门,建立起定期会商、联合研判的“作战室”模式,大力推进审批流程优化整合、申报材料精简规范、整体审批时限压缩,加强专项改革试点到全面推行的顶层设计。

“改革的难点,往往就是廉政风险点。我们监督的着力点,就是确保在协同破解审批堵点、难点的过程中,权力运行规范透明,不给‘潜规则’留下任何缝隙。”驻省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全程嵌入、精准监督,纪检监察组确保改革在顶层设计阶段就扎紧制度的篱笆,为这场深刻的体制机制变革奠定了风清气正的坚实根基。

驻省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紧盯权力运行的关键点,与省发展改革部门联动,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以制度建设堵塞廉政漏洞、以流程优化防范权力风险,推出一套规范化的“组合拳”:全面推行容缺受理,大力实施并联审批,彻底打破部门时序壁垒;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倒逼行政效率提升。通过归并通用信息、强化数据共享,申请信息重复填报减少了约40%。

省发展改革委行政审批处负责人介绍,“我们严格清理精简申报材料,强化部门协同核验,依法取消了不必要的材料提交要求。”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将传统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办理,并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审批时限得以压缩超80%。企业可通过在线打印、邮寄送达等方式获取结果,真正实现了办事“一次都不跑”。这种标准化的流程设计,如同为审批权力打造了精准的“标尺”,最大限度地压缩了自由裁量空间,让“潜规则”无处藏身。

科技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透明监督最有效的手段。驻省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推动将数字监督作为嵌入审批流程的“火眼金睛”。依托四川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构建了以项目代码为唯一标识的全程线上审批体系。申报材料实现在线核验、相关信息自动填充,有效打通了部门间的数据壁垒。 同时,全面运用实名认证、加密传输、日志监控等技术手段,对每一环节、每一步操作实行全程留痕、实时预警、动态监管,着力打造了流程可溯、责任可究、监督可控的“阳光审批”模式,从源头杜绝了重复提交、暗箱操作等问题。

“现在办理项目审批,不仅速度快了,最重要的是过程透明、结果可预期,心里更踏实了。”一位刚刚通过线上办理完成项目备案的企业负责人感慨道,“这种公平、可预期的环境,比任何优惠政策都更让我们有信心。”这种由内而外的变化,正是廉政建设与审批改革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以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四川正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政务服务的质效与营商环境的能级实现同步提升。

编辑人员:赵华文

派驻监督 | 驻省发改委纪检监察组:嵌入监督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廉洁高效

发布时间:2025-11-18 来源:驻省发改委纪检监察组 字体大小: 分享至: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是衡量营商环境优劣的关键指标,也是廉政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过去,环节繁多、材料复杂、耗时漫长等问题,让不少企业和单位视其为一场“马拉松”,这不仅制约了发展活力,也埋下了权力寻租的隐患。如今,在四川,这场“审批长跑”已被重塑提速:申请材料压减约40%,审批时限提速超80%,实现了“一表申请、一次联办、一窗出件”。

这一深刻变革的背后,是四川省纪委监委派驻监督与省发展改革委改革主体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成果,一场“以廉政促改革、以改革固廉政”的生动实践,正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清廉高效的制度动力。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涉及部门多、层级复杂,如同一场“九龙治水”,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力度不减,防止在攻坚克难中产生新的廉政风险?省纪委监委驻省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坚持“改革推进到哪里,监督保障就跟进到哪里”,将监督“探头”前置性嵌入改革设计、试点与推广的全过程。 通过参加重要会议、开展专项会商、提出监督建议等方式,推动发展改革部门坚决扛起牵头责任,强化“一盘棋”思维,于今年5月率先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一件事”工作机制。该机制联合经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及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等行业部门,建立起定期会商、联合研判的“作战室”模式,大力推进审批流程优化整合、申报材料精简规范、整体审批时限压缩,加强专项改革试点到全面推行的顶层设计。

“改革的难点,往往就是廉政风险点。我们监督的着力点,就是确保在协同破解审批堵点、难点的过程中,权力运行规范透明,不给‘潜规则’留下任何缝隙。”驻省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全程嵌入、精准监督,纪检监察组确保改革在顶层设计阶段就扎紧制度的篱笆,为这场深刻的体制机制变革奠定了风清气正的坚实根基。

驻省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紧盯权力运行的关键点,与省发展改革部门联动,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以制度建设堵塞廉政漏洞、以流程优化防范权力风险,推出一套规范化的“组合拳”:全面推行容缺受理,大力实施并联审批,彻底打破部门时序壁垒;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倒逼行政效率提升。通过归并通用信息、强化数据共享,申请信息重复填报减少了约40%。

省发展改革委行政审批处负责人介绍,“我们严格清理精简申报材料,强化部门协同核验,依法取消了不必要的材料提交要求。”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将传统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办理,并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审批时限得以压缩超80%。企业可通过在线打印、邮寄送达等方式获取结果,真正实现了办事“一次都不跑”。这种标准化的流程设计,如同为审批权力打造了精准的“标尺”,最大限度地压缩了自由裁量空间,让“潜规则”无处藏身。

科技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透明监督最有效的手段。驻省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推动将数字监督作为嵌入审批流程的“火眼金睛”。依托四川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构建了以项目代码为唯一标识的全程线上审批体系。申报材料实现在线核验、相关信息自动填充,有效打通了部门间的数据壁垒。 同时,全面运用实名认证、加密传输、日志监控等技术手段,对每一环节、每一步操作实行全程留痕、实时预警、动态监管,着力打造了流程可溯、责任可究、监督可控的“阳光审批”模式,从源头杜绝了重复提交、暗箱操作等问题。

“现在办理项目审批,不仅速度快了,最重要的是过程透明、结果可预期,心里更踏实了。”一位刚刚通过线上办理完成项目备案的企业负责人感慨道,“这种公平、可预期的环境,比任何优惠政策都更让我们有信心。”这种由内而外的变化,正是廉政建设与审批改革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以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四川正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政务服务的质效与营商环境的能级实现同步提升。

编辑人员:赵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