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期:感悟赤子心
发布时间:2025-10-03
来源:四川省纪委监委

主持人: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清廉四川》栏目。

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无论您此刻身在何处,我们都想邀请您在今天共启一段特殊的精神之旅,“云游”两个意义非凡的地方——四川荣军博物馆和中国两弹城。那里没有名山大川的壮美,却有着最为厚重的人生选择;没有旖旎风光,却闪耀着最璀璨的党性光辉。我们将看到在艰苦岁月中,革命军人如何以身许国,也将感受“两弹元勋”们如何无私奉献。他们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对“廉洁”二字,有更温暖、更深刻的理解。

【正文】在不久前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抗战老兵庄严敬礼,新一代军人昂首前行,无不让人热血澎湃。而在四川成都新都区,一个特殊的博物馆——四川荣军博物馆,正在默默守护着过去的峥嵘岁月、英雄记忆。它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以荣誉军人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

2024年4月,四川荣军博物馆获评第四批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成为全省党员干部开展纪律教育警示教育、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阵地。

【采访】四川荣军博物馆讲解员 黄杨:四川荣军博物馆的前身是“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荣誉馆”,始建于1962年,博物馆里有许多的展品和故事,都生动地诠释着革命伤残军人们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步入馆内,2300余件展品静静陈列于此: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笔抄录的诗歌,泛黄的英雄日记,上甘岭的炮弹片,每一件物品都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沧桑与感动。

“我们有坚强的意志,没有眼睛照样读书看报,没有双手一样写字弹琴……”博物馆里,参观者往往会驻足在休养院一级伤残军人刘渝生所创作的诗歌《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前静静观赏。

【采访】四川荣军博物馆讲解员 黄杨:伤残军人刘渝生创作的诗,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反映了伤残军人们克服失明、失聪、高位截瘫等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这首诗后来被翻译为俄文公开发行,先后被编入四川 北京等中小学教材,1958年休养院伤残军人课余演出队赴北京汇报演出,并在50余个大 中城市进行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四川荣军博物馆旁边的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内,绿树成荫,宁静祥和,这里先后集中供养了2800多名伤残军人,其中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2200余人,目前还住着20多名老兵。休养院的走廊上,挂满了他们的照片和事迹介绍。他们中有的参加过抗日战争,有的经历过解放战争,还有的在抗美援朝中立下赫赫战功。如今,老兵们都已是耄耋之年,但心中的那份忠诚和赤忱,始终如一,从未变色。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义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近万场,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将党的光辉历程与自身经历以及对青年的殷切希冀交织在一起,娓娓道来。“冰雕战士”周全弟就是其中之一。

【采访】四川荣军博物馆讲解员 黄杨:周全弟是著名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那年他年仅16岁,却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为战斗的胜利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最终因严重冻伤失去四肢,他所代表的荣军战士们不仅用生命捍卫了家国,更是以退伍后身残志坚 无私奉献的品格,为我们树立了廉洁自律,恪守奉献的精神丰碑,令人无比动容。

2020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中,充分肯定了该院志愿军老战士坚持爱党、信党、跟党走,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活动,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了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主持人:

在四川荣军博物馆里,老战士们用残疾的身躯,抱笔书写下“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铮铮誓言,与阅兵式上英姿飒爽的新一代军人身影,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里保存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传承着忠诚坚贞、廉洁奉公的崇高品格。而这样的精神,又何止体现在军人身上?在盛大的阅兵仪式上,大国重器彰显强国风范,而这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忠诚奉献、廉洁报国的精神丰碑。绵阳市梓潼县的“中国两弹城”,曾是我国“两弹”研制的摇篮,老一辈科学家们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在这里度过了中国核武器探索的峥嵘岁月。

【正文】沿着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的公路向前,再转过几个弯,进入视野的一大片红砖墙建筑,便是中国两弹城

1964年,迫于紧张的国际局势,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1965年5月,中央批准在四川建设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对外称“国营曙光机械公司”。现中国两弹城的所在地,就成了当时我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

【采访】中国两弹城讲解员 杨倩:眼前这道五角星大门就是曾经进入九院核心区域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回到三十年前,我们根本不可能站在这里,更别说进去看一看,当时院部外围更是布满了层层铁丝网,院内更是五步一岗 十步一哨,保卫十分严格。

邓稼先、王淦昌、朱光亚、于敏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16位院士以及两万余名科技工作者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留下了很多的感人故事。

至今,这里仍完整保存着大礼堂、办公楼、档馆、模型厅、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栋60年代建筑物及防空洞、国魂碑林等众多纪念实物。邓稼先旧居,是两弹城最神圣的缅怀地之一。

【采访】中国两弹城讲解员 杨倩:邓稼先院士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在中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当中,他就参与32次,当中有15次都是亲临现场指挥工作,1958年在接到组织安排加入核武器研制工作时的那个晚上,他回到家中与身旁的妻子许鹿希说道,以后他要调动工作了,妻子许鹿希就问他,要去哪儿工作?去干什么?什么时候能够回家?可是得到回答却只有三句话,不知道,不能说,还是不能说,就连妻子问他通信地址,得到回答却也只有三个字,不能说。夫妻二人沉默许久,最后邓稼先便坚定地嘱托妻子说道,以后这个家就靠你了,我要把生命献给未来的工作,做好这件事,我这一辈子都活得很值得,就是为它死也是值得的,此后邓稼先院士便隐姓埋名28年,投身于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工作当中。

1971年,邓稼先的工作地点从青海转移到了梓潼,此后便在这里工作了14年。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中,飞机空投时降落伞没有像预期一样打开,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没有爆炸,指挥部立即派出100多名防化兵到出事地点寻找,但始终没有发现核弹的痕迹。

邓稼先十分清楚,放射性钚对人体危害极大,仅仅1克的钚就可以毒死100万只鸽子,就连医生也对进入人体的钚无能为力。但为了查明原因、排除隐患,他仍然决定亲自去找。邓稼先和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乘坐一辆吉普车,向戈壁深处驶去。到了事故发生地,他一下车就弯着腰在戈壁滩上四处搜寻,最终找到了碎弹。

【采访】中国两弹城讲解员 杨倩:邓稼先院士用双手捧起了核弹碎片,仔细查看着核弹碎片,判断了核爆失败的原因,此刻的他完全忘记了,核弹碎片当中具有高强度的放射性核威胁,这张照片是当天邓稼先院士与(原)二机部赵敬璞副部长在冲进核爆中心前所拍摄的合影,当中大家可以看到,他们身穿的防护服,其实就是一层普通的帆布,对高强度的放射性元素,没有任何的防御作用,而邓院士依旧选择,义无反顾地冲进核爆中心,确保在场所有人员的安全,也判断确定了核爆失败的原因。

在邓稼先简朴居室的墙上,一份装裱起来的手稿复印件格外显眼,其内容是对一份报告的修改建议。1986年3月,因长期接受核辐射、身患癌症的邓稼先明知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依然强忍化疗带来的痛苦,在病榻上和于敏、胡仁宇、胡思得等几位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提出加快核试验步伐的战略建议。

后来,基地相继完成了原子弹、氢弹武器化与小型化,洲际战略核导弹、潜地导弹核武器研制、试验和定型,实现了核武器小型化和提高比威力的重大突破。中国仅用二十余次核试验,就自主创新掌握了第二代核武器的关键技术。

【采访】中国两弹城讲解员 杨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诞生并始终熠熠生辉,如今这里依托两弹城景区,建立了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修建了家风馆,将廉洁文化有机融入于“两弹精神”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涵当中,赋予902基地新的时代内涵。

主持人:

先贤丰碑在,后继有来人。从阅兵场上的钢铁长城,到荣军博物馆里的英雄赞歌,再到两弹城中的科学丰碑,不同战场,同样忠诚;不同岗位,同样清廉。这正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最深厚的根基。在先辈的鼓舞下,亿万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发图强、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一项又一项骄人成绩,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因此显示出旺盛的生机。

好的,观众朋友们,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我们下周再见。

编辑人员:赵华文

第554期:感悟赤子心

发布时间:2025-10-03 来源:四川省纪委监委 字体大小: 分享至:

主持人: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清廉四川》栏目。

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无论您此刻身在何处,我们都想邀请您在今天共启一段特殊的精神之旅,“云游”两个意义非凡的地方——四川荣军博物馆和中国两弹城。那里没有名山大川的壮美,却有着最为厚重的人生选择;没有旖旎风光,却闪耀着最璀璨的党性光辉。我们将看到在艰苦岁月中,革命军人如何以身许国,也将感受“两弹元勋”们如何无私奉献。他们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对“廉洁”二字,有更温暖、更深刻的理解。

【正文】在不久前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抗战老兵庄严敬礼,新一代军人昂首前行,无不让人热血澎湃。而在四川成都新都区,一个特殊的博物馆——四川荣军博物馆,正在默默守护着过去的峥嵘岁月、英雄记忆。它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以荣誉军人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

2024年4月,四川荣军博物馆获评第四批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成为全省党员干部开展纪律教育警示教育、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阵地。

【采访】四川荣军博物馆讲解员 黄杨:四川荣军博物馆的前身是“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荣誉馆”,始建于1962年,博物馆里有许多的展品和故事,都生动地诠释着革命伤残军人们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步入馆内,2300余件展品静静陈列于此: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笔抄录的诗歌,泛黄的英雄日记,上甘岭的炮弹片,每一件物品都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沧桑与感动。

“我们有坚强的意志,没有眼睛照样读书看报,没有双手一样写字弹琴……”博物馆里,参观者往往会驻足在休养院一级伤残军人刘渝生所创作的诗歌《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前静静观赏。

【采访】四川荣军博物馆讲解员 黄杨:伤残军人刘渝生创作的诗,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反映了伤残军人们克服失明、失聪、高位截瘫等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这首诗后来被翻译为俄文公开发行,先后被编入四川 北京等中小学教材,1958年休养院伤残军人课余演出队赴北京汇报演出,并在50余个大 中城市进行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四川荣军博物馆旁边的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内,绿树成荫,宁静祥和,这里先后集中供养了2800多名伤残军人,其中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2200余人,目前还住着20多名老兵。休养院的走廊上,挂满了他们的照片和事迹介绍。他们中有的参加过抗日战争,有的经历过解放战争,还有的在抗美援朝中立下赫赫战功。如今,老兵们都已是耄耋之年,但心中的那份忠诚和赤忱,始终如一,从未变色。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义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近万场,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将党的光辉历程与自身经历以及对青年的殷切希冀交织在一起,娓娓道来。“冰雕战士”周全弟就是其中之一。

【采访】四川荣军博物馆讲解员 黄杨:周全弟是著名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那年他年仅16岁,却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为战斗的胜利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最终因严重冻伤失去四肢,他所代表的荣军战士们不仅用生命捍卫了家国,更是以退伍后身残志坚 无私奉献的品格,为我们树立了廉洁自律,恪守奉献的精神丰碑,令人无比动容。

2020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中,充分肯定了该院志愿军老战士坚持爱党、信党、跟党走,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活动,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了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主持人:

在四川荣军博物馆里,老战士们用残疾的身躯,抱笔书写下“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铮铮誓言,与阅兵式上英姿飒爽的新一代军人身影,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里保存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传承着忠诚坚贞、廉洁奉公的崇高品格。而这样的精神,又何止体现在军人身上?在盛大的阅兵仪式上,大国重器彰显强国风范,而这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忠诚奉献、廉洁报国的精神丰碑。绵阳市梓潼县的“中国两弹城”,曾是我国“两弹”研制的摇篮,老一辈科学家们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在这里度过了中国核武器探索的峥嵘岁月。

【正文】沿着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的公路向前,再转过几个弯,进入视野的一大片红砖墙建筑,便是中国两弹城

1964年,迫于紧张的国际局势,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1965年5月,中央批准在四川建设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对外称“国营曙光机械公司”。现中国两弹城的所在地,就成了当时我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

【采访】中国两弹城讲解员 杨倩:眼前这道五角星大门就是曾经进入九院核心区域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回到三十年前,我们根本不可能站在这里,更别说进去看一看,当时院部外围更是布满了层层铁丝网,院内更是五步一岗 十步一哨,保卫十分严格。

邓稼先、王淦昌、朱光亚、于敏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16位院士以及两万余名科技工作者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留下了很多的感人故事。

至今,这里仍完整保存着大礼堂、办公楼、档馆、模型厅、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栋60年代建筑物及防空洞、国魂碑林等众多纪念实物。邓稼先旧居,是两弹城最神圣的缅怀地之一。

【采访】中国两弹城讲解员 杨倩:邓稼先院士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在中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当中,他就参与32次,当中有15次都是亲临现场指挥工作,1958年在接到组织安排加入核武器研制工作时的那个晚上,他回到家中与身旁的妻子许鹿希说道,以后他要调动工作了,妻子许鹿希就问他,要去哪儿工作?去干什么?什么时候能够回家?可是得到回答却只有三句话,不知道,不能说,还是不能说,就连妻子问他通信地址,得到回答却也只有三个字,不能说。夫妻二人沉默许久,最后邓稼先便坚定地嘱托妻子说道,以后这个家就靠你了,我要把生命献给未来的工作,做好这件事,我这一辈子都活得很值得,就是为它死也是值得的,此后邓稼先院士便隐姓埋名28年,投身于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工作当中。

1971年,邓稼先的工作地点从青海转移到了梓潼,此后便在这里工作了14年。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中,飞机空投时降落伞没有像预期一样打开,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没有爆炸,指挥部立即派出100多名防化兵到出事地点寻找,但始终没有发现核弹的痕迹。

邓稼先十分清楚,放射性钚对人体危害极大,仅仅1克的钚就可以毒死100万只鸽子,就连医生也对进入人体的钚无能为力。但为了查明原因、排除隐患,他仍然决定亲自去找。邓稼先和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乘坐一辆吉普车,向戈壁深处驶去。到了事故发生地,他一下车就弯着腰在戈壁滩上四处搜寻,最终找到了碎弹。

【采访】中国两弹城讲解员 杨倩:邓稼先院士用双手捧起了核弹碎片,仔细查看着核弹碎片,判断了核爆失败的原因,此刻的他完全忘记了,核弹碎片当中具有高强度的放射性核威胁,这张照片是当天邓稼先院士与(原)二机部赵敬璞副部长在冲进核爆中心前所拍摄的合影,当中大家可以看到,他们身穿的防护服,其实就是一层普通的帆布,对高强度的放射性元素,没有任何的防御作用,而邓院士依旧选择,义无反顾地冲进核爆中心,确保在场所有人员的安全,也判断确定了核爆失败的原因。

在邓稼先简朴居室的墙上,一份装裱起来的手稿复印件格外显眼,其内容是对一份报告的修改建议。1986年3月,因长期接受核辐射、身患癌症的邓稼先明知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依然强忍化疗带来的痛苦,在病榻上和于敏、胡仁宇、胡思得等几位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提出加快核试验步伐的战略建议。

后来,基地相继完成了原子弹、氢弹武器化与小型化,洲际战略核导弹、潜地导弹核武器研制、试验和定型,实现了核武器小型化和提高比威力的重大突破。中国仅用二十余次核试验,就自主创新掌握了第二代核武器的关键技术。

【采访】中国两弹城讲解员 杨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诞生并始终熠熠生辉,如今这里依托两弹城景区,建立了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修建了家风馆,将廉洁文化有机融入于“两弹精神”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涵当中,赋予902基地新的时代内涵。

主持人:

先贤丰碑在,后继有来人。从阅兵场上的钢铁长城,到荣军博物馆里的英雄赞歌,再到两弹城中的科学丰碑,不同战场,同样忠诚;不同岗位,同样清廉。这正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最深厚的根基。在先辈的鼓舞下,亿万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发图强、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一项又一项骄人成绩,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因此显示出旺盛的生机。

好的,观众朋友们,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我们下周再见。

编辑人员:赵华文